腿前內側出現感覺異常
A+醫學百科 >> 腿前內側出現感覺異常 |
腿前內側出現感覺異常是腰椎間盤突出症的症状。主要是腰4-5:受累神經為L5;疼痛部位為骶髂部,大腿及小腿外側;壓痛點為腰4~5棘突旁;小腿前外側及足背內側區感覺異常;踝及趾背伸無力,小腿前外側肌群肌肉萎縮,神經反射無改變。
目錄 |
腿前內側出現感覺異常的原因
1.腰椎間盤的退行性改變:髓核的退變主要表現為含水量的降低,並可因失水引起推節失穩、鬆動等小範圍的病理改變;纖維環的退變主要表現為堅韌程度的降低。
2.外力的作用:長期反覆的外力造成的輕微損害,日積月累地作用於腰椎間盤,加重了退變的程度。
3.椎間盤自身解剖因素的弱點:①椎間盤在成人之後逐漸缺乏血液循環,修復能力差。在上述因素作用的基礎上,某種可導致椎間盤所承受壓力突然升高的誘發因素,就可能使彈性較差的髓核穿過已變得不太堅韌的纖維環,從而造成髓核突出。
腿前內側出現感覺異常的診斷
對典型病例的診斷,一般多無困難,尤其是在CT與磁共振技術廣泛應用的今天。但對於非典型者,或是椎體型、中央型等病例,則易於誤診,應注意防止。
1.一般病例的診斷
(1)詳細的病史。
(4)特殊體征。
(7)非不得已,一般不宜選用脊髓造影;椎間盤造影因易將診斷引入歧途,原則上不採用。
2.特殊類型椎間盤突(脫)出症的診斷
(1)中央型:臨床上並非少見,但易與馬尾處脊髓腫瘤相混淆。其診斷要點除前述各項外,主要依據以下特點:
①具有馬尾神經受累症状:包括雙下肢的感覺、運動功能及膀胱、直腸功能障礙。
②站立時及白天症状明顯,臥床時及夜晚症状緩解(與脊髓腫瘤相反)。
③腰椎穿刺:顯示奎氏試驗多屬通暢或不完全性梗阻,腦脊液檢查蛋白定量多正常(而腫瘤則多呈現完全性梗阻及蛋白含量增高等)。
④MRI檢查:一般多需行磁共振或CT檢查,均有陽性發現。
(2)椎體型(前緣型)腰椎間盤突出症:根據下述特點進行確診:
①臨床症状:與腰椎間盤病(盤源性腰痛)相似,以腰背酸痛為主,垂直加壓有加重感;一般無根性症状。
②X線片顯示典型所見:前緣型於側位X線片上見椎體前緣有一三角形骨塊;正中型則顯示Schmorl結節樣改變。
③CT及磁共振檢查:有助於本型的確診,應常規檢查。
(3)高位腰椎間盤突(脫)出症:指腰3以上椎節,即腰1~2和腰2~3者,其發生率約佔全部病例的1%~3%。對其診斷主要依據:
①高位腰脊神經根受累症状:包括股四頭肌無力、萎縮,大腿前方(達膝部)疼痛、麻木以及膝跳反射障礙等,在所有病例中,此組症状約佔60%~80%。
②腰部症状:80%以上病例出現腰部症状,並於相應椎節的棘突處有叩擊痛及傳導痛。半數以上病例於椎旁有壓痛。
③截癱症状:少見,約10%的病例可突然發生下肢截癱症状。因其後果嚴重,必須重視。
④坐骨神經症状:約20%的病例出現,主要因腰3~4椎節的脊神經受波及所致。
⑤其他:一般多按常規行磁共振或CT檢查進行確診,並應注意與脊髓腫瘤的鑒別。
(4)腰椎椎間盤病(盤源性腰痛):近年來發現其並非少見,好發於腰椎椎管矢狀徑較寬的病例,其病理特點是椎節退變嚴重,具有損傷性關節炎的特徵,但少有刺激或壓迫神經根者。臨床上主要表現為:
①腰痛:又稱為椎間盤源性腰痛,一般不伴有下肢坐骨神經症状,其機制系椎節退變後對局部竇椎神經的刺激與壓迫所致,病理性代謝產物亦參與其中。碎裂、後突的髓核可隨著腰部活動而使症状加劇,尤其是過度前屈和仰伸時;垂直加壓試驗可使疼痛加劇。
②腰椎不穩:在動力性腰椎X線平片上可清晰地顯示腰椎椎節的梯形變,並在臨床上表現為腰部活動受限,但卻少有下肢神經症状。
③影像學檢查:主要顯示腰椎椎節損傷性關節炎特徵,尤以CT及MRI檢查更為明顯。早期MRI-T2加權像顯示後纖維環有高信號區(high-intensity zone,HIZ)。但其椎管矢狀徑大多較寬,少有根性受壓征。
④好發椎節:以腰4~5椎節最為多見,其次為腰5~骶1,腰3~4以上甚為少見。
(5)其他:指對多椎節椎間盤突出、最外側型突出及青少年或高齡椎間盤突出等臨床較少見者,如能注意檢查,並按常規行磁共振等特殊檢查,一般均可確診。
3.定位診斷 通過病史與細緻的體檢不僅能作出腰椎間盤突(脫)出症的診斷,而且基本上能夠作出定位診斷。這主要是根據不同神經根在受突出椎間盤組織壓迫下所產生的特有的定位症状和體征。95%以上的腰椎間盤突出症發生在腰4~5或腰5~骶1椎間隙,壓迫腰5或骶1神經根,主要產生坐骨神經痛的各種症状;另有1%~2%腰椎間盤突出發生在腰3~4椎間隙,壓迫腰4神經根,可出現股神經痛症状。
由於本病的分型,以及視脫(突)出髓核在椎管內的位置不同,其所引起的類型較多,以致症状與體征差異較大,因此所需鑒別的疾患亦較多。根據近50年的臨床經驗,建議:
第一步,首先確定患者所表現出的疼痛特徵是否屬於根性痛。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的疼痛應是根性痛,而非乾性痛或叢性痛。
第二步,根據患者根性痛的性質、特點、部位及影響因素等與其他相似疾患進行鑒別。如此,則不至於將診斷引入歧途。當然,對個別特殊類型者,再另作辨認。有關根性痛、乾性痛與叢性痛三者的鑒別:①屈頸試驗陽性,可能是椎管內病變。②棘突及棘突旁壓痛及叩痛,以椎管內病變多見。③以環跳穴壓痛為主而不伴有腰部及股神經壓痛者,多為坐骨神經出口狹窄症。④下腰部叩診有舒適感的女性,多為婦科疾患。⑤股神經出口部壓痛,以盆腔內病變居多。
以上數項可在短短數分鐘內完成,加上感覺區測試、足底麻木區判定以及膝、踝反射檢查等,一般均可在10min內結束,並為三者的鑒別提供依據,其可信率在90%以上。再輔以肛門指診、婦科會診、X線攝片、各種化驗及治療試驗等,一般不難鑒別。對下腰部症状明顯並伴有錐體束征陽性者,應考慮為頸腰症候群。
掌握三者的鑒別是對每位矯形外科和神經科醫師的基本要求,均需重視。否則,盲目依靠高、精、尖等現代技術,勢必反使診斷工作複雜化,此在臨床上不乏先例。
腿前內側出現感覺異常的鑒別診斷
現將臨床上易與腰椎間盤突(脫)出症混淆的疾患鑒別如下。
1.發育性腰椎椎管狹窄症 本病可與腰椎間盤突(脫)出症伴發(約佔50%以上)。本病的基本症状雖與後者有相似之處,但其主要特點是三大臨床症状:
(1)間歇性跛行:即由於步行引起椎管內相應椎節缺血性神經根炎,以致出現明顯的下肢跛行、疼痛及麻木等症状,稍許蹲下休息即可重新再行走;之後再次發作,又需再次休息方可繼續行走。如此反覆發作,並有間歇期,故稱為「間歇性跛行」,在腰椎間盤突出症合併本病時可同時發生。單純腰椎間盤突出症雖有時也可出現相類似現象,但其休息後僅稍許緩解,難以完全消失。
(2)主客觀矛盾:指此類患者主訴很多,而在體檢時由於檢前候診時的休息而使神經根缺血性神經根炎症状消失,以致無陽性發現。此與腰椎間盤突出時出現的持續性根性症状及體征明顯不同。
(3)腰後伸受限,但可前屈:由於腰後伸時使腰椎椎管內有效間隙更加減小而使症状加重,並引起疼痛,因此,患者腰部後伸受限,並喜歡採取能使椎管內容積增大的前屈位。由於這一原因,患者可騎自行車,但難以步行。此與腰椎間盤突出症者明顯不同。
以上幾點一般足以鑒別,對個別不典型或是伴發者,可採用其他輔助檢查手段,包括磁共振及CT檢查等加以判定。
2.坐骨神經盆腔出口狹窄症 此為引起坐骨神經乾性痛的常見病,且多見於因腰痛而行重手法推拿術後者,因此易與腰椎間盤突出症相混淆,需鑒別(但有時二者可伴存)。本病的主要特點是:
(1)壓痛點:位於坐骨神經自盆腔穿出的部位,即「環跳」穴,並沿坐骨神經向下放射達足底部。有時「膕點」與「腓點」亦伴有壓痛。
(2)下肢內旋試驗:雙下肢內旋時可使坐骨神經出口部肌群處於緊張狀態,以致該出口處狹窄加劇而引起坐骨神經放射痛。腰椎間盤突出症時則無此現象。
(3)感覺障礙:本病時表現為範圍較廣的多根性感覺異常,並多累及足底出現麻木感等。而腰椎間盤突出症時,則以單根性感覺障礙為主。
(4)其他:本病時屈頸試驗陰性,腰部多無陽性體征。對個別鑒別困難者可行其他特殊檢查。
因梨狀肌本身病變所致的梨狀肌症候群較少見,且症状與本病相似,不另述。
3.馬尾部腫瘤 為臨床上易與中央型腰椎間盤突出症相混淆的疾患,且後果嚴重,應注意鑒別。二者共同的症状特點是:多根性或馬尾神經損害,雙下肢及膀胱、直腸症状,腰部劇痛及活動障礙等。但馬尾部腫瘤時的以下特點可與腰椎間盤突出症相鑒別。
(1)腰痛:呈持續性劇痛,夜間尤甚,甚至非用強鎮痛藥而不能使患者入眠;而腰椎間盤突出症者平臥休息後即腰痛緩解,且夜間多明顯減輕。
(2)病程:多呈進行性,雖經各種治療仍無法緩解或停止進展。
(3)腰椎穿刺:多顯示蛛網膜下隙呈完全性阻塞,腦脊液中蛋白含量增高,以及潘氏試驗陽性等。
(4)其他:必要時可行磁共振或CTM等檢查確診及判定病變定位;對有手術指征者,可行椎管探查術。
4.腰段繼發性粘連性蛛網膜炎 由於腰椎穿刺、蛛網膜下隙阻滯及脊髓造影的廣泛應用,本病近年來已非少見,且其病變差別較大,可引起各種症状而易與多種腰部疾患相混淆。如粘連位於脊神經根處,則可引起與椎間盤突出症完全相似的症状,在鑒別時應注意本病的以下特點:
(1)病史:多有腰椎穿刺等病史。
(2)疼痛:多呈持續性,且逐漸加劇。
(3)體征:屈頸試驗多為陰性,直腿抬高試驗可陽性,但抬舉受限範圍小。
(4)X線平片:有碘油造影史者,可於X線平片上發現燭淚狀陰影或囊性陰影。
對典型病例的診斷,一般多無困難,尤其是在CT與磁共振技術廣泛應用的今天。但對於非典型者,或是椎體型、中央型等病例,則易於誤診,應注意防止。
1.一般病例的診斷
(1)詳細的病史。
(3)腰部的一般症状。
(4)特殊體征。
(5)腰椎X線平片及其他拍片。
(7)非不得已,一般不宜選用脊髓造影;椎間盤造影因易將診斷引入歧途,原則上不採用。
2.特殊類型椎間盤突(脫)出症的診斷
(1)中央型:臨床上並非少見,但易與馬尾處脊髓腫瘤相混淆。其診斷要點除前述各項外,主要依據以下特點:
①具有馬尾神經受累症状:包括雙下肢的感覺、運動功能及膀胱、直腸功能障礙。
②站立時及白天症状明顯,臥床時及夜晚症状緩解(與脊髓腫瘤相反)。
③腰椎穿刺:顯示奎氏試驗多屬通暢或不完全性梗阻,腦脊液檢查蛋白定量多正常(而腫瘤則多呈現完全性梗阻及蛋白含量增高等)。
④MRI檢查:一般多需行磁共振或CT檢查,均有陽性發現。
(2)椎體型(前緣型)腰椎間盤突出症:根據下述特點進行確診:
①臨床症状:與腰椎間盤病(盤源性腰痛)相似,以腰背酸痛為主,垂直加壓有加重感;一般無根性症状。
②X線片顯示典型所見:前緣型於側位X線片上見椎體前緣有一三角形骨塊;正中型則顯示Schmorl結節樣改變。
③CT及磁共振檢查:有助於本型的確診,應常規檢查。
(3)高位腰椎間盤突(脫)出症:指腰3以上椎節,即腰1~2和腰2~3者,其發生率約佔全部病例的1%~3%。對其診斷主要依據:
①高位腰脊神經根受累症状:包括股四頭肌無力、萎縮,大腿前方(達膝部)疼痛、麻木以及膝跳反射障礙等,在所有病例中,此組症状約佔60%~80%。
②腰部症状:80%以上病例出現腰部症状,並於相應椎節的棘突處有叩擊痛及傳導痛。半數以上病例於椎旁有壓痛。
③截癱症状:少見,約10%的病例可突然發生下肢截癱症状。因其後果嚴重,必須重視。
④坐骨神經症状:約20%的病例出現,主要因腰3~4椎節的脊神經受波及所致。
⑤其他:一般多按常規行磁共振或CT檢查進行確診,並應注意與脊髓腫瘤的鑒別。
(4)腰椎椎間盤病(盤源性腰痛):近年來發現其並非少見,好發於腰椎椎管矢狀徑較寬的病例,其病理特點是椎節退變嚴重,具有損傷性關節炎的特徵,但少有刺激或壓迫神經根者。臨床上主要表現為:
①腰痛:又稱為椎間盤源性腰痛,一般不伴有下肢坐骨神經症状,其機制系椎節退變後對局部竇椎神經的刺激與壓迫所致,病理性代謝產物亦參與其中。碎裂、後突的髓核可隨著腰部活動而使症状加劇,尤其是過度前屈和仰伸時;垂直加壓試驗可使疼痛加劇。
②腰椎不穩:在動力性腰椎X線平片上可清晰地顯示腰椎椎節的梯形變,並在臨床上表現為腰部活動受限,但卻少有下肢神經症状。
③影像學檢查:主要顯示腰椎椎節損傷性關節炎特徵,尤以CT及MRI檢查更為明顯。早期MRI-T2加權像顯示後纖維環有高信號區(high-intensity zone,HIZ)。但其椎管矢狀徑大多較寬,少有根性受壓征。
④好發椎節:以腰4~5椎節最為多見,其次為腰5~骶1,腰3~4以上甚為少見。
(5)其他:指對多椎節椎間盤突出、最外側型突出及青少年或高齡椎間盤突出等臨床較少見者,如能注意檢查,並按常規行磁共振等特殊檢查,一般均可確診。
3.定位診斷 通過病史與細緻的體檢不僅能作出腰椎間盤突(脫)出症的診斷,而且基本上能夠作出定位診斷。這主要是根據不同神經根在受突出椎間盤組織壓迫下所產生的特有的定位症状和體征。95%以上的腰椎間盤突出症發生在腰4~5或腰5~骶1椎間隙,壓迫腰5或骶1神經根,主要產生坐骨神經痛的各種症状;另有1%~2%腰椎間盤突出發生在腰3~4椎間隙,壓迫腰4神經根,可出現股神經痛症状。
由於本病的分型,以及視脫(突)出髓核在椎管內的位置不同,其所引起的類型較多,以致症状與體征差異較大,因此所需鑒別的疾患亦較多。根據近50年的臨床經驗,建議:
第一步,首先確定患者所表現出的疼痛特徵是否屬於根性痛。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的疼痛應是根性痛,而非乾性痛或叢性痛。
第二步,根據患者根性痛的性質、特點、部位及影響因素等與其他相似疾患進行鑒別。如此,則不至於將診斷引入歧途。當然,對個別特殊類型者,再另作辨認。有關根性痛、乾性痛與叢性痛三者的鑒別:①屈頸試驗陽性,可能是椎管內病變。②棘突及棘突旁壓痛及叩痛,以椎管內病變多見。③以環跳穴壓痛為主而不伴有腰部及股神經壓痛者,多為坐骨神經出口狹窄症。④下腰部叩診有舒適感的女性,多為婦科疾患。⑤股神經出口部壓痛,以盆腔內病變居多。
以上數項可在短短數分鐘內完成,加上感覺區測試、足底麻木區判定以及膝、踝反射檢查等,一般均可在10min內結束,並為三者的鑒別提供依據,其可信率在90%以上。再輔以肛門指診、婦科會診、X線攝片、各種化驗及治療試驗等,一般不難鑒別。對下腰部症状明顯並伴有錐體束征陽性者,應考慮為頸腰症候群。
掌握三者的鑒別是對每位矯形外科和神經科醫師的基本要求,均需重視。否則,盲目依靠高、精、尖等現代技術,勢必反使診斷工作複雜化,此在臨床上不乏先例。
腿前內側出現感覺異常的治療和預防方法
本病可繼發於椎間盤突出症後,尤其是病程長者,應注意。
5.下腰椎不穩症 為老年者的多發病,尤以女性為多。本病特點如下:
(1)根性症状:雖常伴有,但多屬根性刺激症状。站立及步行時出現,平臥或休息後即緩解或消失,體檢時多無陽性體征發現。
(3)X線平片:動力性平片可顯示椎節不穩及滑脫征(故本病又稱為「假性脊柱滑脫」)。
(4)其他:屈頸試驗、直腿抬高試驗等多屬陰性。
6.腰椎增生性(肥大性)脊椎炎 亦屬需鑒別的常見病之一。本病特點為:
(1)年齡:患者多系55歲以上的老年人,而腰椎間盤突出症則以中青年患者多見。
(2)腰痛:晨起時出現,活動後即消失或減輕,勞累後又復現。
(3)腰部活動:呈僵硬狀,但仍可任意活動,無劇痛。
(4)X線平片:顯示典型退變性改變。
本病不難鑒別,一般勿需特殊檢查。
7.一般性盆腔疾患 為中年以上婦女的常見病,包括附件炎、卵巢囊腫、子宮肌瘤等,致使盆腔內壓力增高,刺激或壓迫盆腔內骶叢而出現多乾性症状。其特點如下:
(1)性別:90%以上病例見於中年以後女性。
(2)症状:系多個神經干受累症状,其中尤以坐骨神經干、股神經干及股外側皮神經干為多見,陰部內神經及閉孔神經亦可受累及。
(3)盆腔檢查:對女性患者應請婦產科進行內診檢查以確定有無婦產科疾患。
(4)X線平片:患者易伴發髂骨緻密性骨炎等疾患,應注意觀察。
8.盆腔腫瘤 雖屬於腹部外科疾患,但骨科亦常可遇到,尤其是壓迫坐骨神經時易與本病混淆。其特點與前者相似。
(1)症状:以多乾性神經症狀為主。
(3)其他:清潔灌腸後拍片或做鋇劑灌腸檢查以確定腫塊部位。必要時行B型超聲、CT或MRI等檢查。
9.腰部扭傷 一般病例易於鑒別,伴有反射性坐骨神經痛者易混淆,其鑒別要點為:
(1)外傷史:較明確。但腰椎間盤突出症亦有可能見於腰部扭傷後,應注意。
(2)壓痛:多位於腰部肌肉附著點處,且較固定,並伴有活動受限。
(3)封閉試驗:對肌肉扭傷處封閉後,不僅局部疼痛緩解,且下肢放射痛亦消失。
(4)其他:屈頸試驗、直腿抬高試驗等多為陰性。
10.腰肌筋膜炎 中年人發病最多。多因肌肉過度運用,或因劇烈活動後出汗受涼而起病。亦可因直接受寒或上呼吸道感染之後而出現症状。患者主要感覺脊背疼痛,常見部位為附於髂嵴或髂後上棘的肌群,如骶棘肌和臀肌。其他部位的肌肉和肌筋膜、腱膜等也可受累。腰骶部纖維織炎時,竇椎神經受到刺激,可引起局部疼痛和下肢牽涉痛。疼痛常因寒冷和較長時間不活動而加重,亦可與天氣變化和姿勢有關。運動有助於減輕症状。因受累的肌肉疼痛,可使脊柱活動受限。此種腰背痛病程長短不一,短者幾天,長者可數年,並且常在首次發病後反覆發作。
檢查時因肌肉保護性痙攣而出現側彎和運動受限。在多數患者能捫到痛性結節或有條索感,這在俯臥位檢查時更為清晰。腰背部痛性結節常在第3腰椎橫突尖部、髂嵴部和髂後上棘處等。壓迫痛性結節,特別是肌肉中的痛性結節,可引起局部疼痛並放射至其他部位,如引起下肢牽涉痛。用2%普魯卡因局部封閉則疼痛消失。歸結纖維織炎的主要表現為:
(1)局限性、瀰漫性邊界不清的疼痛。
(2)局限性軟組織壓痛點。
(3)在軟組織捫及結節或條索感。
11.腰椎小關節紊亂 患者多為中年人,女性尤為多見。既往無明顯外傷史。多在正常活動時突然發病,患者常訴準備彎腰取物或轉身取物時,突然腰部劇痛,不敢活動。這種疼痛第1次發作後,可經常發作,1年或1個月內可發病數次。有腰部慢性勞損史或外傷史者發病較多,芭蕾舞演員、京劇演員等經常腰部練功者,常患腰部小關節紊亂。某些患者間歇性發作可持續多年,就診時主訴反覆「腰椎脫位」。
檢查時脊椎向痛側側彎,腰段骶棘肌出現痛側保護性痙攣。在腰4、腰5或腰3、腰4棘突旁有壓痛點。如骶髂關節有壓痛,即為腰骶關節不對稱所致的腰椎小關節紊亂。反覆發作的患者,腰椎前屈不受限,而後伸或向健側彎時即感疼痛加重。直腿抬高試驗可感腰部痛而無坐骨神經放射痛,此試驗為陰性。
X線腰椎攝片示腰椎側彎,以及腰椎或椎間盤退變等,但不能發現後關節半脫位、後關節間隙增寬等徵象。CT檢查可示小關節突有增生、骨贅形成、硬化、關節囊周圍鈣化和半脫位等改變。
12.腰椎結核 脊柱是骨關節結核發病率最高的部位,在天津人民醫院統計的3587例骨關節結核中佔47.28%,其中半數發生在腰椎。因此,腰痛為其常見症状之一;低位腰椎結核還可產生腿痛。
腰椎結核患者多有全身結核中毒症状,伴有較長期的腰部鈍痛,多呈持續性疼痛。下肢痛因病灶部位而不同,腰5、骶1處結核可引起腰5、骶1神經根支配區痛,表現為一側或兩側痛。
檢查可見腰部保護性強直,所有活動受限,活動時痛重。後期,椎骨楔形壓縮,進而可出現後凸畸形。髂凹部或腰三角處能捫及寒性膿腫。有區域性感覺、運動障礙,腱反射改變,肌萎縮,隻影響一條神經根者很少。化驗檢查血細胞沉降率增快。X線平片顯示:椎體相鄰緣破壞,椎間隙變狹,腰大肌影增寬或邊緣不清。對鑒別困難者應行MRI檢查,均可確診。
13.腰椎椎弓崩裂與腰椎滑脫 除先天性病例外,因外傷或退行性變所致的腰椎滑脫症,將隨年齡而增加,患者中男性多於女性。發病部位以腰4~5最常見,其次為腰5~骶1。本病主要表現為腰背痛、臀部痛或下肢痛。有下肢坐骨神經痛者佔50%,有間歇性跛行者佔20%。但在檢查時,腰痛部無明顯畸形,腰椎前屈運動正常、後伸受限。根據X線平片及MRI檢查易於確診。
14.其他疾患 包括各種先天畸形、化膿性脊椎炎、腰椎骨質疏鬆症、氟骨症、小關節損傷性關節炎、腰部脂肪脫垂伴神經支卡壓症、第3腰椎橫突過長畸形、棘間韌帶損傷、棘上韌帶損傷及全身各系統疾患的腰部症状等,均應注意鑒別。
一、對腰椎間盤突出症的病人的護理包括以下幾個要點:
1、急性期應睡硬板床,絕對臥床3周。
3、症状明顯好轉後,可逐步進行背肌鍛煉,並在腰圍保護下,下地做輕微活動。
二、預防腰椎間盤突出症複發
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經過治療和休息後,可使病情緩解或痊癒,但該病的複發率相當高,原因為:
(1)腰椎間盤突出症經過治療後,雖然症状基本消失,但許多病人髓核並未完全還納回去,只是壓迫神經根程度有所緩解,或者是和神經根的粘連解除而己。
(2)腰椎間盤突出症病人病情雖已穩定或痊癒,但在短時間內,一旦勞累或扭傷腰部可使髓核再次突出,導致本病複發。
(3)在寒冷、潮濕季節未注意保暖,風寒濕邪侵襲人體的患病部位,加之勞累容易誘發本病的複發。
(4)肝腎虧損未能及時補充。中醫認為,腎藏精、主骨;肝藏血、主筋。腎精充足、肝血盈滿,則筋骨勁強、關節靈活。人到中老年,生理性機能減退,肝腎精血不足,致使筋骨失養,久而久之,容易發生骨關節病。
(5術後的病人雖然該節段髓核已摘除,但手術後該節段上、下的脊椎穩定性欠佳,故在手術節段上、下二節段的椎間盤易脫出,而導致腰椎間盤突出症的複發。
參看
關於「腿前內側出現感覺異常」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