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上皮樣血管內皮細胞瘤
A+醫學百科 >> 腫瘤 >> 肝上皮樣血管內皮細胞瘤 |
肝上皮樣血管內皮細胞瘤是一種少見的肝血管腫瘤,Weiss和Ensinger首次描述的是淺表或深部軟組織內皮細胞腫瘤。肺部類似腫瘤原稱為血管內皮細胞支氣管肺泡瘤。最早在肝臟認為是轉移性腫瘤,直至後來Ishak才發現為肝臟原發性的腫瘤。腫瘤生長緩慢,預後不一。生物學上為臨界腫瘤,介於良性血管瘤和惡性血管肉瘤之間。無毒性物質接觸及肝炎病毒感染史。不伴肝硬化,初診時多有轉移。
目錄 |
肝上皮樣血管內皮細胞瘤的病因
(一)發病原因
本病病因尚不清楚。
(二)發病機制
肝內多個病灶,病灶直徑大小從數毫米至數厘米。腫瘤組織質韌,棕黃帶白色。切面呈沙礫樣結構,無肝硬化。
組織學檢查腫瘤結節邊界不清,常累及鄰近多個肝腺泡,如肝終末端小靜脈和匯管區,但這些結構仍保持清楚。瘤細胞常沿著血竇、終端小靜脈和門靜脈分支增殖,或侵犯Glisson鞘膜。瘤細胞在腺泡內增殖致使肝板逐漸萎縮,最後消失;腫瘤亦可在靜脈內形成栓子、息肉或簇狀突起。瘤細胞形態不規則,帶有多個犬齒交錯狀突起,呈「樹突狀」細胞,或為圓形,含胞質豐富之「上皮細胞樣」細胞。其中可見核異異型和分裂像。瘤細胞具有許多上皮細胞的特徵,均有基底膜,飲液小泡和Weibel-Palade小體。與正常上皮細胞不同處為瘤細胞含有大量的胞質微絲,腫瘤細胞內還有大量的緻密體。
肝上皮樣血管內皮細胞瘤的症状
胃食欲不振、厭食、噁心、發作性嘔吐、上腹痛、體重減輕。體征見肝脾腫大,20%的病人可有黃疸,晚期病人全身衰竭,偶有病人出現類似Budd-chiari症候群的症状。
肝上皮樣血管內皮細胞瘤的診斷
肝上皮樣血管內皮細胞瘤的檢查化驗
腹部平片顯示肝臟布滿鈣化區,類似結腸癌肝轉移。B超為回聲不均勻的多個結節;CT表現也多樣,呈多個低密度區伴周邊血管影中度增強,腫瘤內多個低血管點,有時小膽管擴張,一些肝內門靜脈分支不顯影,肝臟輪廓不變;血管造影顯示肝臟多個低血管腫塊。
肝上皮樣血管內皮細胞瘤的西醫治療
(一)治療
本病在肝內大多數是多發病灶,手術切除機會少,因此,化療和放療是主要治療方法。1例行肝臟移植術後已存活15年尚健在,獲良好效果,故認為肝移植術為本病良好適應證。
(二)預後
本病預後難以預料,發病後未經治療也能長期存活,是否與自身免疫有關,目前不能肯定。但比原發性肝癌預後好,報導做放療、化療、肝切除各1例,分別存活3年、9年、15年。Ishak等報導32例,其中9例未經治療,平均存活9.8年。
參看
|
關於「肝上皮樣血管內皮細胞瘤」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