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葉薊
A+醫學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線葉薊 | 中藥圖典 |
線葉薊 Xiàn Yè Jì |
|
---|---|
別名 | 野紅花、山紅花、尖葉小薊 |
功效作用 | 活血散瘀;解毒消腫。主月經不調;閉經;痛經;乳腺炎;跌打損傷;尿路感染;癰癤;癰;神經性皮炎;毒蛇咬傷 |
英文名 | all-grass of Linearleaf Thustle |
始載於 | 《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
毒性 | |
歸經 | |
藥性 | 溫 |
藥味 | 酸 |
《中藥大辭典》:線葉薊
【出處】 《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拼音名】 Xiàn Yè Jì
【別名】 野紅花、山紅花(《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來源】 為菊科植物線葉薊的根或花。秋季采根,鮮用或晒乾備用。
【原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1~1.5米。根紡錘形,稀疏分枝,肉質。莖直立,上部分枝,有白色蛛絲狀毛或細軟毛。基部葉於花後雕落;中部葉近無柄,長橢圓狀披針形,長10~20厘米,上面粗糙,下面有稀疏白色蛛絲狀毛,邊緣不規則淺裂或不裂,並有長短不等的尖刺;上部葉漸小,線狀披針形。頭狀花序頂生,有長柄,總苞圓球形,紫紅色;花全部為管狀花,紫紅色。瘦果長橢圓形,有冠毛。花期9~10月。果期10~11月。
【生境分布】 生於向陽丘陵、低山坡疏林下、郊野路邊、水溝邊和空曠地上。分布浙江等地。
【化學成份】 葉含線葉薊甙A和B,A為5,4』-二羥基-6,7,8-三甲氧基黃酮或5,4』-二羥基-3,6,8-三甲氧基黃酮的葡萄糖甙。
【性味】 酸,溫。
【附方】 ①治月經不調、閉經、痛經:線葉薊根一兩(或花三至五錢)。水煎服。
②治赤白帶:線葉薊根五錢,白英一兩半,益母草四錢,棕櫚子一兩,紫花地丁、丹參各六錢。水煎服。
③治尿路感染:鮮線葉薊根、過路黃各一兩,地榆根、紫金牛、車前草各五錢。水煎服。
④治跌打損傷:線葉薊根二至三兩。水煎,沖黃酒服。
⑤治乳腺炎:鮮線葉薊根、蔥白各適量。搗爛,加熱,噴黃酒適量,敷患處。
⑥治癤癰:鮮線葉薊根適量。搗爛,加黃酒敷患處。
⑦治神經性皮炎:線葉薊根二兩,千里光一兩,水煎服,連服十天以上;另取苦參煎水,外洗患處。
⑧治毒蛇咬傷:線葉薊根、山白菊根,加雞蛋清搗爛外敷,每天換藥一次。(性味以下出《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線葉薊
【出處】 出自《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拼音名】 Xiàn Yè Jì
【英文名】 all-grass of Linearleaf Thustle
【別名】 野紅花、山紅花、尖葉小薊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線葉薊的根或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irsium lineare (Thunb.) Sch.- Bip.var. Pallidum (Kitam. ) Ling;[Carduus linearis Thunb.]
採收和儲藏:秋季採收,鮮用或切片晒乾。
【原形態】 線葉薊 多年生草本,高60-150cm。根直伸。莖直立,有條棱,上部有分枝,全部莖枝被稀疏的蛛絲毛及多細胞長節毛或無毛至幾無毛。下部和中部莖葉長橢圓形、披針形或倒披針形,長6-12(-23)cm,寬2-2.5(-5)cm,向上的葉漸小,全部莖葉不分裂,先端急尖或鈍或尾狀漸尖,基部漸狹成長或短民辦柄,上部葉則無柄,上面綠色,被雙細胞長或短節毛,下面色淡或呈淡白色,被稀疏的蛛絲狀毛,邊緣稀疏的蛛絲狀毛,邊緣細密的針刺,少有在葉下部兩側邊緣有凹缺狀微淺齒的。頭狀花序生莖枝端;總苞片形或長卵形,直徑1-2cm;總苞片約6層,向內層漸長,外層與中層先端有針刺,內層先端漸尖,最內層先端膜質擴大,紅色;花紫紅色,花冠長約2cm,不等5深裂。瘦果倒金字塔狀,長約2.5mm,先端截形;冠毛淺褐色,多層,呈剛毛長羽毛狀,長達1.5cm。花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900-1700的山地草坡或路旁。
資源分布: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及四川等地。
【化學成份】 葉含中國薊醇(cirsilineol),3-去甲中國薊醇(cirsiliol)[1,3,中國薊醇4-葡萄糖甙(cirsilineol-4-monogluco-side)和 3-去甲中國薊醇4-葡萄糖甙(cirsiliol-4-monoglu-coside)[2,4]。
【性味】 味酸;性溫
【功效與作用】 活血散瘀;解毒消腫。主月經不調;閉經;痛經;乳腺炎;跌打損傷;尿路感染;癰癤;癰;神經性皮炎;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搗敷。
【摘錄】 《中華本草》
|
關於「線葉薊」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