秫米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秫米
Shú Mǐ
別名 眾、秫、糯秫、糯粟、黃糯、黃米
功效作用 祛風除濕;和胃安神;解毒斂瘡。主瘧疾寒熱;筋骨攣急泄瀉痢疾;夜寐不安;腫毒;漆瘡凍瘡;犬咬傷
英文名  
始載於  
毒性  
歸經 胃經肺經大腸經
藥性
藥味

【藥用】本品為禾植物粟(一說為高粱)的乾燥種子。

性味與歸經】甘,微寒。入肺、大腸經

【功效】和胃安眠

【臨床應用】用於夜寐不安。

本品有和胃安眠作用,主要用於脾胃虛弱,或胃失安和引起的夜寐不安,即所謂「胃不和則臥不安」之症,常配半夏同用。

【處方用名】北秫米(晒乾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五錢,煎服。包煎。

方劑舉例】半夏秫米湯《內經》:半夏、秫米。

【附方】久泄胃弱∶黃米炒為粉。每用數匙,沙糖拌食。

治胃不和,夜不得眠。

食療價值

粟米之中粘糯者。又稱黃米、糯秫、糯粟、黃糯。我國山東、河北及東北各地栽培最多。生用或炒用。

性味甘,微寒。能益脾和胃、安神止瀉。用於胃氣不和,夜不得眠,或脾胃虛弱,久瀉不止。前者,常與半夏煎湯服(即《黃帝內經》的半夏秫米湯);後者,可單用研末或煮稀粥食。本品性極粘滯,不宜常食。  

參看

關於「秫米」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