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魚尾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白魚尾
Bái Yú Wěi
別名 溪桃、野桃、楊波葉、蒲羌癀、白波越子、白背楓、白花醉魚草、白魚鯽、山苦桃、白雞公尾、白背葉、尖尾楓、黃合葉、王記葉、單葉埔姜、獨葉埔姜、白花洋泡、七里香、賊側草、羊耳朵、瘴氣花
功效作用 祛風化濕;行氣活血。主頭風痛;風濕痹痛;胃脘痛腹脹痢疾跌打骨折無名腫毒濕疹皮膚瘙癢
英文名  
始載於 閩東本草
毒性 小毒
歸經 心經腎經大腸經
藥性
藥味

白魚尾

【出處】《閩東本草》

【拼音名】Bái Yú Wěi

【別名】溪桃、野桃(《閩東本草》),楊波葉、蒲羌癀、白波越子(《福建中草藥》)。

【來源】為馬錢科植物駁骨丹的根及莖葉。根、莖隨時可采。葉8~9月採為佳。

【原形態】落葉灌木,高2~3米。幼枝略呈四棱形,莖上被灰白色柔毛。葉對生;卵狀披針形至披針形,長5~12厘米,寬1.2~4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全緣或斑生鋸齒,上面綠色,被灰白色短柔毛,下麵灰白色,密被柔毛;葉柄長3~10毫米,被毛。圓錐花序頂生;花小,淡紫藍色或白色;萼鐘形,4裂;花冠管狀,先端4裂;雄蕊4;柱頭2裂。蒴果,萼宿存。花期春季。

【生境分布】生於山地或栽於庭園。分布廣東、廣西、雲南、四川、福建、台灣等地。

性味】《福建中草藥》:苦微辛,溫,有小毒。

【歸經】《閩東本草》:入心、腎、大腸三經。

【功能主治】

祛風,化濕,通絡,殺蟲。治風寒發熱頭身疼痛關節風濕痛,脾濕腹脹痢疾丹毒跌打損傷,蟲積腹痛

①《閩東本草》:驅風寒,去濕熱,止疼痛,健脾胃,殺蟲解毒。治風寒發熱,頭身疼痛,胃腹蟲痛,頭暈眩嘔。

②《福建中草藥》:驅風化濕,行氣活絡。治痢疾,脾濕腹脹,關節風濕痛,無名腫毒,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外用:煎水洗或搗敷。

【注意】《閩東本草》:體質虛弱者不宜多服。

【附方】

①治痢疾:白魚尾鮮葉或嫩芽葉一至二兩,搗爛,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②治丹毒:白魚尾全草三至五錢,煎湯服。(《閩東本草》)

③治跌打損傷:白魚尾鮮根二兩,酒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④治脾濕腹脹:鮮駁骨丹根二至三兩,水煎,早晚分服。(《福建中草藥》)

關於「白魚尾」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