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蚯蚓
A+醫學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海蚯蚓 | 中藥圖典 |
海蚯蚓 Hǎi Qiū Yǐn |
|
---|---|
別名 | 沙蠾 |
功效作用 | 清熱解毒;斂瘡生肌。主癰瘡腫毒 |
英文名 | sea earthworm |
始載於 | 《中國藥用動物志》 |
毒性 | |
歸經 | 心經 |
藥性 | 寒 |
藥味 | 咸 |
【出處】 始載於《中國藥用動物志》。
【拼音名】 Hǎi Qiū Yǐn
【英文名】 sea earthworm
【別名】 沙蠾
【來源】 藥材基源:為沙蠾科動物雞冠沙蠾的全體。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renicola Cristata Stimpson
採收和儲藏:四季均可捕捉,挖出後洗淨,晒乾或焙乾。
【原形態】 雞冠沙蠾,體圓柱形,壁薄柔軟,前端粗,後端細,形似蚯蚓,體長150-250mm,全體暗綠色,具棕褐色橫紋。頭部退化,口前葉為一錐狀突起,不甚顯著。口在前端,口內有肉質狀的吻,能伸縮或翻出,吻短,基部有一環鉤吻前端光滑;有一圈觸手,伸長時呈星狀,收縮時形成皺褶,口位於其中。自第5節開始,共有17個剛毛節,剛毛金黃色,其中自第7節到第17節均有鮮紅色的羽狀鰓絲。自第3剛毛節開始,每節均有5個環輪,約5節以後的剛毛節,環輪數目依次減少。體後端鈍,肛門成一橫裂,位於接近體前1/16的背面;肛門腹面前方兩側各有一腎孔。消化道細長,約為體長的2倍,扭曲成螺旋形。疣足退化,可分兩個肢,背肢為圓錐狀突起,有一束細長刺狀剛毛;腹肢退化呈橫枕狀突起,有一行精而短的鉤剛毛。無背須和腹須。身體後段甚小,環輪不易看清,疣足剛毛均不顯著。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活於潮間帶多沙地帶,營埋棲生活,深可達0.5m左右,在沙灘表面的穴口常見到有許多扁圓形泥條狀的排出物,扭曲狀堆積穴口。每年9月間產卵,卵群圓形;一端有細絲插沙中。
資源分布:渤海、黃海沿央岸均有分布。
【性狀】 性狀鑒別 全體呈彎曲的扁圓柱形,長15-250cm,前端粗,後端細,形似蚯蚓。暗綠色,表面具環紋及深褐色條紋。自第5節開始,共17個剛毛節,剛毛金黃色。疣足退化,背肢為圓錐狀突起,有一束細長刺狀剛毛。氣腥,味咸。
【化學成份】 全體含牛磺酸(taurine),蛋氨酸(methionine),半胱氨酸(cysteine),胱氨酸(cystine),絲氨酸(SERINE),甘氨酸(valine),丙氨酸(alanine),谷氨酸(glutamic acid),纈氨酸(valine)亮氨酸(leucine),蘇氨酸(threonine),精氨酸(arginine)等多種胺基酸。其中牛磺酸含量較高。
【性味】 味咸;性寒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焙乾研末調敷。
【各家論述】 《中國藥用動物志》:有清熱解毒的功能。治癰瘡腫毒。
【摘錄】 《中華本草》
|
關於「海蚯蚓」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