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渣果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油渣果
Yóu Zhā Guǒ
油渣果
別名 油瓜、豬油果、野面瓜、猴子面瓜果、有棱油爪、牛蹄子、猴子面瓜、嘜豆莢
功效作用 涼血止血清熱解毒。主胃;十二指腸潰瘍出血外傷出血;瘡癤腫痛;濕疹
英文名  
始載於  
毒性 小毒
歸經 胃經
藥性
藥味

種 名: 油渣果

學 名: Hodgsonia macrocarpa

別 名: 油瓜、豬油果

科: 葫蘆科

屬: 油渣果屬

產地分布

原產亞洲的熱帶地區。分布於緬甸、泰國、寮國、越南、印度、馬來西亞及中國雲南、廣東、廣西等地。中國於1958年引入廣東、廣西、四川等地栽培。

形態特徵

葉互生,厚革質,3-5裂或不分裂,全緣,基部平截或微凹。卷鬚2-5歧。花單性雌雄異株雄花傘房狀花序;雌花單生。果大,扁球形,淡紅褐色,外有絨毛和12條縱溝。花期6-10月。 植株高可達30米。單葉互生,革質、掌狀。花單性,雌雄異株,雄花總狀花序,雌花單生於葉腋。果實似西瓜,內有6枚複合種子,種子有種仁2個。要求年平均氣溫17℃以上,最冷月平均氣溫10℃以上。用種子或壓條、插條繁殖,按比例配置雌雄株。種後2~3年收果。種仁含油約70%、蛋白質20%,淡黃色,明亮清香無毒,可供食用

生長習性

喜高溫、高濕和微酸性土壤。在年平均溫度22度在上,最低溫度0度左右,輕霜日數不超過5-20天,年降水量1400毫米以上,年平均相對溫度80%的氣候條件下,都適宜生長。

園林用途

油渣果宜栽培在房前屋後,也可種植於大樹旁或人工棚架旁,讓其自然攀援生長。種子含油量高,是食用油植物。油瓜還可入藥,治療毒瘡。

繁殖培育

用播種、扦插和壓蔓繁殖。

葫蘆科油瓜屬常綠木質藤本。又稱油瓜、豬果。野生。  

油渣果.中藥材

【拼音名】Yóu Zhā Guǒ

【別名】油瓜、豬油果、有棱油爪、牛蹄子、野面瓜、猴子面瓜、嘜豆莢。

【來源】

藥材基源:為葫蘆科植物油渣果的種仁或果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採收和儲藏:9-10月采果,剖取種仁,洗淨,晒乾或鮮用。果皮,晒乾研末。

【原形態】多年生木質藤本,長達20-30m。莖枝粗壯,具縱棱及槽,無毛。葉互生;葉柄粗壯,長4-8cm,具縱條紋;鄭須2-5歧,光滑;葉片厚革質,3-5深裂,中裂片淺裂或有時不分裂;長寬均15-24cm,裂片卵狀長圓形,中裂征較大,側裂片較小,上面光綠色,兩面光滑無毛;主脈3-5條,在背部隆起。雌雄異株;雄花總狀花序,花序軸15-30cm;苞片長圓狀披針形,肉質,花梗粗短,光滑或被微柔毛;花萼筒管狀,淡黃以;花冠輻狀,外面黃色,裡面白色,5裂,裂片長約5cm,先端呈流蘇狀,長達15cm;雄蕊3,花絲不明顯,花藥靠合;雌花單生;花梗粗壯,短;子房近球形,具12枚胚株,外面被微毛花柱長,柱頭3,先端2裂。果實大型,扁球形,徑約20cm,厚10-16cm;淡紅褐色,有12條溝槽,具絨紅,有6顆大型種子(另6顆不育)。種子長圓形,長約7cm,寬達3cm。花、果期6-10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300-1500的灌叢中和山坡路旁,也有栽培。

資源分布:分布於廣西雲南及西藏等地。

性味】味甘;性涼

【歸經】歸胃經

【功能主治】涼血止血清熱解毒。主胃;十二指腸潰瘍出血外傷出血;瘡腫痛濕疹

【用法用量】內服:研末,6-9g。外用:適量,研末撒敷;或取種仁搗油塗擦。

【摘錄】《中華本草》

關於「油渣果」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給油渣果條目的留言

--112.113.93.184 2016年5月22日 (日) 23:05 (CST)

留言:

給油渣果條目的留言

--112.113.93.184 2016年5月22日 (日) 23:06 (CST)

留言: 需要的聯繫我QQ348773974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