枸骨葉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枸骨葉
Gǒu Gǔ Yè
枸骨葉
別名 功勞葉、羊角刺、老鼠刺、貓兒刺、六角茶、六角刺、八角刺、鳥不宿、鵝掌簕、苦丁茶、枸骨刺、八角茶、老虎刺、狗青竻、散血丹
功效作用 清熱養陰平肝益腎。用於肺癆咯血骨蒸潮熱頭暈目眩高血壓
英文名 FOLIUM ILICIS CORNUTAE
始載於 本草拾遺
毒性 無毒
歸經 肝經腎經
藥性
藥味

Folium llicis Cornutae

(英)Chinese Holy Leaf

別名 功勞葉苦丁茶八角刺。來源 為冬青科植物枸骨llex cornuta Lindl. 的葉。  

目錄

植物形態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約3m,樹皮灰白色,平滑。葉互生,革質,近長方形,長4~10cm,寬1.5~4cm,,先端有3枚刺齒,中央的刺齒反曲,基部兩側各有1~2刺齒,有的全緣,基部圓形,邊緣硬骨質。花小,雜性; 花萼4裂;花瓣4,黃綠色,基部癒合;雄蕊4;子房上位,4~6室。果實球形,紅色。花期4~5月,果期9~10月。

生於山坡、谷地、溪邊雜木林及灌叢中。分布於長江中下游。

採制 秋季採收,除去雜質,晒乾。

性狀 葉類長方形或橢圓狀長方形,偶有卵圓形,邊緣反卷,有硬尖刺5~11個,先端3刺常等大,邊緣刺大小相間排列,卵圓形葉無刺。上表面黃綠色或灰綠色,有光澤,下表面灰綠色或灰黃色;葉脈羽狀,葉柄長約2cm。革質,厚而硬。味微苦。

化學成分 含6、7-二甲氧基香豆素(6,7-dimethoxycoumarin)、三萜烯(triterpenes)、咖啡鹼(caffeine)、皂甙、鞣質、苦味質。

性味 性涼,味苦。  

功能主治

肝腎,養氣血,祛風濕。用於肺癆咳嗽、勞傷失血、腰膝痿弱、風濕痹痛、跌打損傷

【英文名】 FOLIUM ILICIS CORNUTAE

【別名】功勞葉、羊角刺、老鼠刺、貓兒刺、六角茶、六角刺、八角刺、鳥不宿、鵝掌簕、苦丁茶

【來源】本品為冬青科植物枸骨Ilex cornuta Lindl. ex Paxt.的乾燥葉。秋季採收,除去雜質,晒乾。

【性狀】本品呈類長方形或矩圓狀長方形,偶有長卵圓形,長3~8cm,寬1.5 ~4cm 。先端具3 枚較大的硬刺齒,頂端1枚常反曲,基部平截或寬楔形,兩側有時各具刺齒1~3枚,邊緣稍反卷;長卵圓形葉常無刺齒。上表面黃綠色或綠褐色,有光澤,下表面灰黃色或灰綠色。葉脈羽狀,葉柄較短。革質,硬而厚。無臭,味微苦。  

鑒別

本品葉片近基部橫切面:上表皮細胞類方形,壁厚,外被厚的角質層,主脈處有單細胞非腺毛;下表皮細胞略小,可見氣孔。柵欄組織為2~4列細胞,海綿組織疏鬆;主脈處上、下表皮內為1 至數列厚角細胞。主脈維管束外韌型,其上、下方均具木化纖維群。葉緣表皮內常依次為厚角細胞及石細胞半環帶,再內為木化纖維群;葉緣近葉柄處僅有數列厚角細胞,近基部以上漸無厚角組織。葉緣表皮內及主脈處下表皮內厚角組織中偶有石細胞,韌皮部下方的纖維群外亦偶見。薄壁組織及下表皮細胞常含草酸鈣簇晶。  

性味歸經

苦,涼。歸肝、腎經。  

功能主治

清熱養陰平肝益腎。用於肺癆咯血骨蒸潮熱頭暈目眩高血壓。性寒,脾胃虛弱者需配伍使用。  

用法用量

9~15g。  

貯藏

置乾燥處。  

備註

苦丁茶:枸骨的嫩葉,在清明前後採摘,水泡後晒乾,泡茶喝治頭痛解熱。江浙一帶銷售的苦丁茶為此種,四川、廣西與此有區別。  

摘錄

《中國藥典》

枸骨葉

(《本草拾遺》)  

異名

貓兒刺(《綱目》),枸骨刺(《本草匯言》),八角茶(《本草從新》),老鼠刺(《綱目拾遺》),老虎刺(《江蘇植藥志》),狗青竻(《江西中藥》),散血丹、八角刺(《廣西中藥志》),羊角刺(《湖南藥物志》)。  

來源

為冬青科植物枸骨的葉。  

植物形態

枸骨(《唐本草》),又名:木蜜(陸璣《詩疏》),樞木(《本草經疏》),十大功勞(《本經逢原》)。

常綠喬木,通常呈灌木狀。樹皮灰白色,平滑。單葉互生,硬革質,長橢圓狀直方形,長3~7.5厘米,寬1~3厘米,先端具3個硬刺,中央的刺尖向下反曲,基部各邊具有1刺,有時中間左右各生1刺,老樹上葉基部呈圓形,無刺,葉上面綠色,有光澤,下面黃綠色;具葉柄。花白色,腋生,多數,排列成傘形;雄花與兩性花同株;花萼杯狀,4裂,裂片三角形,外面有短柔毛;花瓣4;倒卵形,基部癒合;雄蕊4,著生在花冠裂片基部,與花瓣互生,花藥縱裂;雄蕊1。核果橢圓形,鮮紅色。種子4枚。花期4~5月。果期9~10月。

野生或栽培。分布浙江、江蘇、安徽、江西、湖北、湖南、河南、廣西等地。

本植物的根(枸骨根)、樹皮(枸骨樹皮)、果實(枸骨子)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採集

8~10月採收,揀去細枝,晒乾。  

藥材

乾燥葉呈長橢圓狀直方形,長3~7.5厘米,寬1~3厘米,革質,捲曲,先端具3個硬刺,基部有兩個硬刺,有的葉中間左右各具1刺,上面黃綠色,光澤,有皺紋,主脈凹陷,下麵灰黃色或暗灰色,沿邊緣具有延續的脊線狀突起,葉柄短,常不明顯。氣無,味微苦。以色綠、無枝者為佳。  

主產地

產河南、湖北、安徽、江蘇等地。

本品在大部分地區作十大功勞葉使用,參見"十大功勞葉"條。又江蘇、浙江、北京等地所用的苦丁茶,亦為枸骨的葉,參見"苦丁茶"條。  

化學成分

含咖啡鹼、皂甙、鞣質、苦味質。  

藥理作用

①用離體豚鼠心臟灌流後,枸骨注射液(以乙醇、NaHSO2處理後之水溶液)有增加其冠脈流量、加強心收縮力的作用。

避孕作用 枸骨的水及醇浸液或其他有關製劑給小鼠灌胃,皆可使之減少懷孕,抑孕率為80~100%;陰道塗片法證明,枸骨能使小鼠正常性周期發生改變,主要是使休息期延長,其次是超越或縮短動情期。枸骨葉的醇提物(綠色粉狀物,有甙的反應)有避孕作用。組織切片未發現子宮卵巢病理變化,故認為是生理性避孕。  

性味

①《本草匯言》:"味苦,氣涼,無毒。"

②《本草求真》:"苦,平。"  

歸經

《本草匯言》:"入足厥陰、少陰經。"  

功用主治

補肝腎,養氣血,祛風濕。治肺勞咳嗽,勞傷失血,腰膝痿弱,風濕痹痛,跌打損傷。

①《本草拾遺》:"枝葉燒灰,淋取汁,塗白癜風。亦可作稠煎敷之。" 

②《本經逢原》:"治勞傷失血痿軟,能調養氣血。"

③《本草從新》:"生津止渴,用葉代茶甚妙,祛風。" 

④《中國藥植志》:"枝葉:和以亦糖、紅棗或烏棗同煎煮,補肝腎,健腰膝。" 

⑤《廣西中藥志》:"治跌打,洗風濕。"  

用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3~5錢;浸酒或熬膏。外用:搗汁或煎膏塗敷。  

選方

①治肺癆:枸骨嫩葉一兩。烘乾,開水泡,當茶飲。(《湖南藥物志》)

②治腰及關節痛:枸骨葉,浸酒飲。(《湖南藥物志》)  

名家論述

①《本草經疏》:"枸骨,《本經》不載氣味所主,然觀陳藏器所云,應是苦寒無毒。氣味俱陰,入肝入腎之藥也。惟其入肝,故主白癜風,蓋肝為風木之位,藏血之臟,血虛發熱,熱甚則生風,苦寒能涼血清熱,故主之也。其補腰膝令健者,腰為腎之府,腎虛則濕熱乘之,而腰膝不利;又腎為作強之官,虛則熱而軟,故其性慾堅,急食苦以堅之。此藥味苦入腎,正遂其欲堅之性耳;腎氣既實,則濕熱自除,而腰膝自健矣。""秘方取其汁煮飲,治痰火甚驗。蓋痰火未有不因陰虛火炎,上灼乎肺,煎熬滓液而成。此藥直入足少陰經,補養陰氣,則痰火自消,為釜底抽薪之意也。兼能散風毒惡瘡。昔有患楊梅結毒,已三十年,服此藥,瘡愈而顏色轉少,皆借其清熱涼血之功耳。"

②《本經逢原》:"枸骨,《本經》、諸家《本草》皆誤列'女貞'條下,味苦甘平,有補中安五藏,養精神,除百病之功,皆指枸骨而言。女貞至陰之物,安有如上等治乎?今每用數斤,去刺,入紅棗二、三斤,熬膏蜜收,治勞傷失血痿軟,往往獲效,以其能調養血氣,而無傷中之患也。"

參看

關於「枸骨葉」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