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診療/垂體功能減退症
醫學電子書 >> 《默克家庭診療手冊》 >> 內分泌疾病 >> 垂體疾病 >> 垂體功能減退症 |
默克家庭診療手冊 |
|
垂體功能減退症(垂體功能低下)是指垂體前葉功能部分或完全喪失造成的內分泌不足症候群。垂體功能減退症影響受垂體前葉激素所調控的內分泌腺的功能。故其臨床症状取決於垂體前葉激素缺乏程度。有時症状可能突然出現且顯著,但大多情況下逐漸出現,可能很長時間不為病人所察覺。
可能出現一種、數種或全部垂體前葉激素缺乏。絕經前婦女缺乏促性腺激素(黃體生成素和卵泡刺激素缺乏)可出現閉經、不孕、陰道乾燥及某些女性性徵退化。男性則會出現陽痿、睾丸萎縮、精子生成減少,隨即出現不育症及某些男性性徵如機體生長、面部鬍鬚的退化等。促性腺激素缺乏亦見於卡爾曼症候群,本徵患者常有唇裂或齶裂、色盲、嗅覺喪失。
成人生長激素缺乏往往症状少或無症状。但在兒童則可引起生長遲緩,甚至成侏儒(見兒童內分泌疾病)。
促甲狀腺激素缺乏引起甲狀腺功能減退症,甲狀腺功能低下,出現意識模糊、怕冷、體重增加、便秘、皮膚乾燥(見甲狀腺疾病)。單一促皮質激素缺乏少見,但可導致腎上腺功能低下,出現疲乏、低血壓、低血糖及對應激(如大型手術、創傷、感染等)缺乏耐受力(見腎上腺疾病)。
單一催乳素缺乏也很少見,但這常是某些產後婦女無乳的原因。席漢症候群少見,它主要是由於分娩時血容量丟失過多、休克以致部分垂體壞死。其臨床表現有疲勞、陰毛及腋毛脫落、無乳汁分泌。
引起垂體功能減退的原因
原發垂體腺損害的原因(原發性垂體功能減退症)
.垂體腫瘤
.感染或炎性疾病
.輻射
.垂體手術
.下丘腦腫瘤
.炎性疾病
.頭部創傷
診斷
垂體調控其他內分泌腺體。垂體激素的缺乏可使其他腺體分泌的激素減少。如查見其他腺體如甲狀腺或腎上腺激素缺乏時,應想到患垂體功能減退症的可能性;當有多個腺體功能減退的症状存在時,就應立即想到垂體功能減退症或多腺體缺乏症候群(見多腺體缺乏症候群)。
使用CT或磁共振成像(MRI)掃描垂體,證實其結構變化;採集血樣測定激素水平。高分辨CT或MRI掃描可顯示單個(局灶)異常組織增生及垂體擴大或萎縮。血管造影檢查可發現垂體血管病變(見神經檢查及輔助檢查)。將來,正電子輻射攝影能為垂體功能的研究提供更多的資料。
因為尚無可靠的方法監測垂體分泌生長激素的量。生長激素呈脈衝式釋放,每天數次,且大多出現在睡眠中。因此採集任何時間的血樣測定生長激素都不足以說明其分泌正常與否。胰島素樣生長因子Ⅰ(IGF-Ⅰ)的變化與垂體生長激素的分泌總量保持一致,故測定IGF-Ⅰ對臨床有一定價值。部分生長激素缺乏尤難以發現,而且甲狀腺或腎上腺功能減低時也常出現生長激素水平下降。
女性黃體生成素及卵泡刺激素隨月經周期波動。故據測定值難以判定其臨床意義。然而在絕經後婦女未服雌激素者,此二種激素水平正常偏高。男性波動不大。
某些情況下,垂體功能暫時受抑,可出現類似垂體功能減退的症状,如長期飢餓、神經性厭食等。長期酗酒、並發肝硬化的男性可出現乳房增大、睾丸萎縮、皮膚改變及體重增加等類似垂體功能減退的症状。垂體催乳素瘤是黃體生成素與卵泡刺激素缺乏的常見原因之一。腫瘤生長可破壞垂體,導致生長激素、促甲狀腺激素和促皮質激素缺乏。
治療
治療的焦點在於替代缺乏的靶腺激素而非垂體激素。如缺乏促甲狀腺激素,用甲狀腺素治療;促皮質激素缺乏用腎上腺皮質激素;黃體生成素及卵泡刺激素缺乏,用雌激素、孕酮或睾酮替代。兒童缺乏生長激素,需補充生長激素,但在成人常不需要替代治療。
垂體腫瘤引起垂體功能減退者必須治療。如果腫瘤體積小、不分泌催乳素者,大多專家採用經鼻腔手術切除。催乳素瘤,可用溴隱亭治療,還可用X線或質子束照射,破壞腫瘤。如果腫瘤較大,或已擴展到蝶鞍之上,不可單獨行垂體切除。如果手術,術後再用X線照射殺死殘存的腫瘤細胞。照射垂體可能引起垂體部分或全部功能緩慢減退。因此,應該在治療後定期采血樣監測激素水平,一般是第一年內每3~6個月一次,以後每年一次。
空泡蝶鞍症候群 | 肢端肥大症 |
關於「家庭診療/垂體功能減退症」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