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

(重定向自子宫粘膜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子宮內膜( endometrium,uterine endome- trium )亦稱子宮粘膜,是指構成哺乳類子宮內壁的一層。對動情素和孕激素都起反應,因此可隨著性周期發情周期、月經周期)發生顯著的變化。動情素可引起子宮肥大,孕激素可促使子宮內膜發生特殊的妊娠初期變化,或改變子宮內膜的性質,使之具有產生蛻膜的能力。子宮內膜覆蓋著粘膜,由粘膜上皮與其下方的固有層所組成。粘膜上皮為柱狀上皮、立方上皮或復層柱狀上皮,動情素分泌時,各上皮細胞將長大、分裂使數目增多。固有層中粘膜上皮下方的部分稱為機能層,上皮細胞進入其中形成子宮腺,並對動情素起反應。機能層的下層稱為基底層,富有血管。子宮內膜發生自主增厚,血管增生、腺體生長分泌以及子宮內膜崩潰脫落並伴隨出血的周期性變化。這種周期性陰道排血或子宮出血現象,稱月經

子宮內膜

目錄

子宮內膜增厚的原因

子宮內膜增厚的原因一.內源性雌激素

(1)不排卵:在青春期女孩、圍絕經婦女、下丘腦-垂體-卵巢軸的某個環節失調、多囊卵巢症候群等,都可有不排卵現象,使子宮內膜較長期地持續性受雌激素作用,無孕激素對抗,缺少周期性分泌期的轉化,長期處於增生的狀態。40 歲以下子宮內膜不典型增生患者中,其內膜除了有灶性不典型增生以外,其他內膜80%以上無分泌期;基礎體溫測定結果70%為單相型。故大多數患者無排卵。

(2)肥胖:在肥胖婦女,腎上腺分泌的雄烯二酮,經脂肪組織芳香化酶作用而轉化為雌酮;脂肪組織越多,轉化能力越強,血漿中雌酮水平越高,因而造成持續性雌激素的影響。

(3)內分泌功能性腫瘤:內分泌功能性腫瘤是罕見的腫瘤,但在研究統計中屬內分泌功能性腫瘤的佔7.5%。垂體腺的促性腺功能不正常,卵巢顆粒細胞瘤也是持續性分泌雌激素的腫瘤。

子宮內膜增厚的原因二.外源性雌激素

(1)雌激素替代療法(Estrogen replacement therapy ERT):圍絕經期或絕經後,由於雌激素缺乏而有更年期症候群,同時尚可能有骨質疏鬆血脂代謝異常心血管變化、甚至腦細胞活動的改變等。因而ERT 逐漸被廣泛應用,並已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是,ERT 單有雌激素,會刺激子宮內膜增生。單用雌激素一年,即可有20%婦女子宮內膜增生(Woodruff 1994),而ERT 的應用,常常是經年不斷,甚至直到終生,長期如此,如若不同時聯合應用孕激素,將有嚴重內膜增生,甚或子宮內膜癌的發生。

(2)他莫昔芬的應用:他莫昔芬(Tamoxifen TAM)有抗雌激素的作用,故被用於絕經後晚期乳腺癌患者。在雌激素低的條件下,TAM 又有微弱的類似雌激素的作用,故長期服用TAM,也可使子宮內膜增生。

子宮內膜不典型增生的治療,首先要明確診斷,查清不典型增生的原因,是否有多囊卵巢、卵巢功能性腫瘤或其他內分泌功能紊亂等。有上述任何情況者應作針對性的治療。同時對子宮內膜不典型增生即可開始對症治療,採用藥物治療或手術治療。這兩種治療方案的選擇應根據年齡、內膜增生的類型、對生育的要求等而有不同的處理方案。  

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症状

一般來說,女性的子宮內膜覆蓋於子宮體腔面,如因某種因素,使子宮內膜在身體其他部位生長,即稱為子宮內膜異位症。這種異位的內膜在組織學上不但有內膜的腺體,且有內膜間質圍繞;子宮內膜異位症在功能上隨雌激素水平而有明顯變化,即隨月經周期而變化,但僅有部分受孕激素影響,能產生少量「月經」而引起種種臨床現象。

患者如受孕,異位內膜可有蛻膜樣改變。這種異位內膜雖在其他組織或器官內生長,但有別於惡性腫瘤浸潤。子宮內膜異位症發病的高峰期在30~40歲。子宮內膜異位的實際發生率遠較臨床所見為多。如在因婦科其他病行剖腹探查時及對切除的子宮附件標本仔細作病理檢查,可發現約20~25%患者有異位的子宮內膜。  

參看

參考文獻

關於「子宮內膜」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