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葉紫薇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大葉紫薇
Dà Yè Zǐ Wēi
大葉紫薇
別名  
功效作用 斂瘡解毒。主癰瘡腫毒
英文名  
始載於  
毒性  
歸經  
藥性  
藥味  

大葉紫薇,高7-25m。樹皮灰色,平滑。陽性植物。需強光。耐熱、不耐寒、耐旱、耐鹼、耐風、耐半蔭、耐剪、抗污染、大樹較難移植。喜高溫濕潤氣候,栽培在全日照或半日照之地均能適應,對土壤選擇不嚴,抗風,耐寒,耐乾旱和耐瘠薄。

目錄

基本介紹

拼音名:DàYèZǐWēi

藥材基源:為千屈菜科植物大葉紫薇的根及葉。

採收和儲藏:根,秋、冬季採挖,洗淨,切片,晒乾。葉,夏。秋季採摘,晒乾。  

形態特徵

喬木,高7-25m。樹皮灰色,平滑。枝圓柱形,無毛。葉互生或近

大葉紫薇

對生;葉柄長8-10mm,粗壯;葉片革技,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稀披針形,長10-25cm,寬6-12cm,先端鈍形或短尖,基部闊楔形至圓形,兩面均無毛;側脈7-17對,在葉緣糨拱連接。花淡紅色或紫色,直徑5cm;頂生圓錐花序長15-25cm,排成分塔形;花梗長1-1.5cm,密生黃褐色氈絨毛;花萼有12條縱棱或縱槽,生糠秕狀毛,長約13mm,裂片三角形,反曲,內面無毛,除屬體鱗往大辯論;花瓣6,近圓形或倒卵形,長2.5-3.5cm,幾不皺縮,有短爪,長約5mm;雄蕊多數,多達100-200,著生於萼管中下部;子房球形,4-6室,無毛,花柱長2-3cm,比雄蕊長。蒴果倒卵形或球形,長2-3.8cm,直徑約2cm,褐灰色,6裂。種子多數,長10-15mm。花期5-7月,果期10-11月。

落葉大喬木,樹高6-12(15)米,干直立,樹皮黑褐色,分枝多,枝開展,圓傘形。葉大,長10-70厘米,有短柄。單葉對生,橢圓形、長卵形至長橢圓形,長可達20厘米,先端銳,全緣;5-8月開花,圓錐花序頂生,花紫色,花形大,徑5-7公分,6片淡紫色花瓣,邊緣呈不齊波狀;蒴果圓球形,徑約2.5厘米,秋季成熟,成熟時茶褐色,自裂成六片。花萼有棱糟及鱗片狀柔毛;夏秋開花。  

地理分布

原產亞洲熱帶地區;我國廣東、廣西、湖南、湖北、福建、江西、浙江、河南、河北、山東、安徽、陝西、四川、雲南、貴州及吉林均有生長和栽培。  

生長習性

陽性植物。需強光。耐熱、不耐寒、耐旱、耐鹼、耐風、耐半蔭、耐剪、抗污染、大樹較難移植。喜高溫濕潤氣候,栽培在全日照或半日照之地均能適應,對土壤選擇不嚴,抗風,耐寒,耐乾旱和耐瘠薄。  

栽培技術

大葉紫薇花蕾

播種、扦插、高枝壓條均可。於春季新葉萌發前取枝扦插,成活率甚高。生物學特性喜高溫、怕嚴寒,月平均溫度在25℃以上生長迅速。以土層深厚、質地疏鬆而肥沃的砂質壤土栽培為宜。栽培技術用扦插繁殖。在春季剪取未萌芽的二年生健壯枝條,截成長20-25cm,按行株距30cm×cm,斜插入土中,插穗的深度為2/3,壓實後澆水,蓋上薄膜,長出葉片和生根後,膛漸去掉薄膜。培育1年,移苗定植,按行株距300cm×300cm開坑,每坑栽1株。此外,引種繁殖多採用種子播各,於春季播種育苗。田間管理定植後,每年中耕除草3-4次,春季施1次人糞尿或尿素,夏季施1次過磷酸鈣或複合肥,冬季施1次廄肥或草木灰。每次施肥後進行培土。冬季進行修剪。  

觀賞評價

觀賞

大葉紫薇

1、枝葉茂密,開花華麗,樹姿飄逸。

2、葉片質感平滑,枝葉略為下垂,每到冬天就轉為紅色或暗紅色的葉子禁不住寒冷而落葉紛紛,到初春又萌芽,給南國人們以季相的變化。

3、夏季開花,為夏季代表花之一。花在枝條頂成串朝上綻開,花朵滿布枝頭,總讓人驚艷不已,大型優雅的紫花就如同揚翅飛舞的風蝶圍繞枝頭不肯離去,非常顯眼。盛開時幽柔華麗,極為壯觀,頗有櫻花的風姿。

4、大花紫薇的球形蒴果串串結與枝頭,宛如樹頂掛著許多小鈴鐺。  

景觀用途

適合用作高級行道樹、園景樹、林浴樹與庭蔭樹,單植、列植、群植均可。適於各式庭園、校園、公園、遊樂區、廟宇等,均可單植、列植、群植美化。特別推薦用於風景林建設,紫花品種宜用於中、近距離觀賞,而紅花品種可用於供遠距離觀賞的風景林。  

藥用價值

藥理作用:經觀察多種植物提取物對艾氏腹水癌細胞攝取口葡萄糖的作用後發現,大葉紫薇為促進攝取的植物之一。從中分離到可樂蘇酸及馬斯里酸兩種三萜類化合物,前者為葡萄糖轉運的促進物,因此具有降血糖活性。 功能主治斂瘡解毒。主癰瘡腫毒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敷;或煎水洗。  

化學成分

葉含紫薇縮醛(lageracetal)即是二丁氧基丁烷(1,1-dibutoxybutane),戊醇(amyla1cohol),並沒食子酸(el-lagicacid)。還含並沒食子鞣質類成分:紫薇鞣質(lagerstannin)A、B、C和石榴皮葡萄糖酸鞣質(punigluconin);它們的結構依次是2,3:4,6-雙-O-(S)-六羥基聯苯二醯基-D-葡萄糖酸[2,3:4,6-bis-O-(S)-hexahydroxydiphenoyl-D-gluconicacig],2,3,5-O-(S,R)-黃沒食子三醯基-4,6-O-(S)-六羥基聯苯二醯基-D-葡萄糖酸[2,3,5-O-(S,R)-flavogalloyl-4,6-O-(S)-hexahydroxydiphenoyl-D-gluconicacid〕,5-0-沒食子醯基六羥基-4,6-O-(S)-六羥基聯苯二醯基-D-葡萄糖酸[5-O-galloyl-4,6-0-(S)-hexahydroxydiphenoyl-ngluconicacid〕,2,5-二-O-沒食子醯基4,6-O-(S)-六羥基聯苯二醯基-D-葡萄糖酸[2,5,di-O-galloya-4,6-O-(S)-hexahydroxydiphenoyl-D-gluconicacid]。又含三萜成分:馬斯里酸(maslinicacid)即是2α-羥基齊墩果酸(2α-hydroxydeanolicacid),可樂蘇酸(colosolicacid)即是2α-羥基熊果酸(2α-hydroxyursonicacid)。還含類脂(Iipoid)和16種胺基酸(aminoacids)。

關於「大葉紫薇」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