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解剖學/腦顱整體觀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人體解剖學》 >> 骨及骨連接 >> 顱骨及其連接 >> 腦顱整體觀
人體解剖學

人體解剖學目錄

腦顱外面為近似卵圓形的穹窿,內面與腦的形態相適應。一般將腦顱上部叫顱頂,下部叫顱底。

顱頂外面可見額骨頂骨連接的冠狀縫,兩頂骨之間連接的矢狀縫,兩頂骨和枕骨之間的人字縫,額骨和頂骨隆起的額結節頂結節。在眶上緣的稍上方有隆的眉弓,兩側眉弓之間平坦處叫眉間。顱頂內面沿正中線可見由前向後逐漸變寬的溝,叫上矢狀溝,溝的兩側有多數顆粒小凹。在頂骨後部矢狀縫兩側有時可見導血管孔。顱頂主要由扁骨構成,扁骨兩面的骨板分別叫內板和外板,中間為疏鬆的板障,板障中的比較發達的板障靜脈,經導血管孔與顱內外血管相連通。

顱底內面大腦額葉顳葉以及小腦相適應而形成三個窩,分別叫做顱前窩顱中窩顱後窩(圖3-53)。

Glxoglz6.jpg

圖3-53 顱底內面觀

1.顱前窩

顱前窩anterior cranial fossa由額骨、篩骨和蝶骨小翼組成。篩骨雞冠位居正中線,兩側為篩板篩孔。再向外側為額骨的眶部,有與大腦溝回相應的大腦軛。蝶骨小翼組成窩的後部。

2.顱中窩

顱中窩middle cranial fossa由蝶骨體及大翼、顳骨岩部鱗部的一部分以及頂骨前下角組成。在窩的中部有蝶鞍,其中央為垂體窩,後方為高起鞍背,鞍背的兩側角厚實,稱為後床突。蝶鞍前方有視交叉溝,溝的兩端通視神經管,蝶骨小翼後緣的內側端也明顯增厚,稱為前床突。顳骨岩部的尖和蝶骨體之間形成不規則的孔叫破裂孔頸動脈管內口即位於破裂孔側壁處,由破裂孔上方向前,有頸動脈溝行於蝶骨體兩側。在蝶骨大翼的內側部分,由前內向後外斜列著圓孔、卵圓孔棘孔,蝶骨大翼和小翼之間有眶上裂。在蝶骨大翼和顳骨鱗部,有樹枝狀的腦膜中動脈溝從棘孔上行。此外,在顳骨岩部前上面還可看到三叉神經壓跡弓狀隆起鼓室蓋

3.顱後窩

顱後窩posterior cranial fossa主要由枕骨和顳骨岩部後上面組成。窩的中央有枕骨大孔,孔的前方為斜坡。在枕骨大孔前外側緣處有舌下神經管內口。顱後窩後部中央有枕內隆凸,由此向下有枕內嵴;自枕內隆突向上有矢狀溝;向兩側有橫溝,橫溝延伸到顳骨內面轉而向下,再轉向前,叫乙狀溝,最後通頸靜脈孔。在頸靜脈孔上方,顳骨岩部後上面中央,有內耳門

顱底外面(圖3-54) 前部為面顱所覆蓋;後部與頸部相接,粗糙不平。後部中央可見到枕骨大孔及其兩側的枕骨髁,枕骨髁後方有不恆定的髁孔,前方有舌下神經管外口。枕骨大孔前方正中有咽結節,兩側有頸靜脈孔和頸靜脈窩。頸靜脈窩的前方有頸動脈管外口,再向內側可見破裂孔,頸靜脈窩的前外側生有莖突,其後莖乳孔,孔的後方為乳突外耳道在莖突前外側,其前方有下頜窩和下頜結節,在枕骨大孔後方有枕外嵴枕外隆凸及其兩側的上項線和與之平行的下項線

Glxogonc.jpg

圖3-54 顱底外面觀

學習腦顱的重要目的之一是熟悉神經和血管的通路,包括十二對腦神經和重要的動、靜脈通道。十二對腦神經及其通道是:⑴嗅神經通過篩孔,⑵視神經通過視神經孔,⑶動眼神經通過眶上裂,⑷滑車神經通過眶上裂,⑸三叉神經第一支經眶上裂,第二支經圓孔,第三支經卵圓孔走行,⑹外展神經經眶上裂,⑺面神經入內耳門,經顳骨內的面神經管,出莖乳孔,⑻位聽神經經走內耳門分布於內耳,⑼舌咽神經通過頸靜脈孔,⑽迷走神經通過頸靜脈孔,⑾副神經通過頸靜脈孔,⑿舌下神經通過舌下神經管。重要的動脈頸內動脈,經頸動脈管、破裂孔入顱,沿蝶鞍旁頸動脈溝走行然後分支至大腦;腦膜中動脈經棘孔入顱,沿腦膜中動脈溝走行。與重要的靜脈竇有關的有上矢狀溝、橫溝、乙狀溝及顱內靜脈主要出口頸靜脈孔。

32 腦顱各骨 | 面顱各骨 32
關於「人體解剖學/腦顱整體觀」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