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生物化學/肝昏迷的生化機制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臨床生物化學》 >> 肝膽疾病的生物化學與實驗診斷 >> 某些肝病的生化機制 >> 肝昏迷的生化機制
臨床生物化學

臨床生物化學目錄

肝昏迷又稱肝性腦病,是由嚴重的肝病所致的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紊亂,出現一系列精神症状直至進入昏迷。肝昏迷是肝功能不全的重危合併症。引起肝昏迷的代謝因素極為複雜。表10-16列舉肝昏迷時血液成分的變化,可以看出肝昏迷時的代謝異常是多方面的。

目前認為胺基酸代謝障礙可能是肝昏迷發生的生物化學基礎。下面從氨中毒、假神經遞質及胺基酸不平衡三方面來敘述肝昏迷的生物化學機制。

表10-16 肝昏迷時血液成分變化所反映的代謝異常

代謝指標 變化
⒈ 含氮代謝物
血氨 增高
⑵血液酚,吲哚 增高
血漿胺基酸
芳香氨基酸 增加
支鏈胺基酸 減少
血清胺類 增加
核苷 減少
⑹未結合膽紅素 增加
糞卟啉 增加
糖代謝
血糖 減少
丙酮酸,乳酸 增加
⑶α-酮戊二酸 增加
⒊脂代謝
⑴血清游離脂肪酸 增加
⑵血清短鏈脂肪酸 增加
⒋電解質及酸鹼平衡
⑴血清Na+ 減低
⑵血清K+ 減低
⑶血清pH 升高或減低

㈠氨中毒與肝昏迷

40多年前即發現肝昏迷與氨代謝有密切關係,其依據是:①多數肝昏迷病人血氨增高,病情好轉時血氨降低;②慢性肝病病人攝入高蛋白膳食或含銨藥物,常誘發肝昏迷;③肝昏迷病人腦電圖變化與血氨平行;④對門腔靜脈吻合犬給以高蛋白可引起血氨升高及昏迷症状;⑤給猴注射醋酸銨,其血氨達200-400μg/dl時,顯示與人的肝昏迷相似的症状;⑥上述病人及實驗動物經過降血氨療法病情常可好轉。上述事實都表明氨中毒與肝昏迷有著密切關係。

關於氨中毒的機制,據認為是由於肝功能不全情況下,血氨的來源增多或去路減少,引起血氨升高,腦組織對氨毒性極為敏感,因而出現腦功能障礙而導致昏迷。正常血氨來自腸菌產氨(每日約4g)、腎泌氨、肌肉組織產氨等,而解除氨毒性的機制主要靠肝內的尿素合成。由於肝嚴重病變導致肝功能不全,清除氨的能力大為降低,加之門腔靜脈短路,使由腸管回血液的氨不經肝解毒而直接進入體循環,造成高氨血症與肝昏迷。飲食蛋白過多、消化道出血、攝入銨鹽、放腹水以及應用利尿劑等均可引起血氨的升高或氨毒性增加,從而能誘發肝昏迷。

氨對腦組織的毒性作用在於氨主要是干擾了腦的能量代謝,使高能磷酸化合物ATP等)濃度降低。氨對腦細胞代謝的干擾有下述幾方面:①氨能抑制丙酮酸脫氫酶的活性,影響乙醯輔酶A的生成,既干擾了三羧酸循環的起始步驟,又影響了神經遞質乙醯膽鹼的生成;②氨中毒時,腦內以形成谷氨醯胺的方式解毒,從而消耗了較多的NADH(α-酮戊二酸經還原性氨基化而生成谷氨酸),影響粒線體氧化磷酸化的正常進行,妨礙ATP生成;③大量氨與α-酮戊二酸結合生成谷氨酸,可使三羧酸循環中的α-酮戊二酸耗竭,妨礙了供能物質在腦細胞中能量的釋放與轉換。由於α-酮戊二酸及草醯乙酸難於通過血腦屏障,腦內轉氨酶活性低,難於使α-酮戊二酸等得到補充,因此氨中毒使腦細胞三羧酸循環發生障礙,ATP的生成減少;④氨和谷氨酸合成谷氨醯胺時增加ATP消耗;⑤氨能激活神經細胞膜上的Na+、K+-ATP酶,並和K+有競爭作用,影響離子分布和神經傳導的正常進行。

應當指出,氨中毒現象並不能解釋所有肝昏迷的發生,有些病例血氨並不高,降血氨療法亦不一定有效,尚須探討其他機制。

㈡假神經遞質學說

在腸管內,一部分胺基酸經腸菌的胺基酸脫羧酶作用而形成胺類,如苯丙氨酸酪氨酸脫羧形成苯乙胺及酪胺,正常情況下可被肝內單胺氧化酶分解而清除。肝功能不全時,由於肝內單胺氧化酶活性降低或門體側支循環的形成,於是芳香胺類直接經體循環入腦,經腦內非特異羥化酶作用,於是苯乙胺羥化而生成苯乙醇胺,酪胺經羥化而生成鱆胺(β-羥酪胺)由於苯乙醇胺及鱆胺與兒茶酚胺遞質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結構相似,又不能正常地傳遞衝動,故稱假神經遞質。

假神經遞質被釋放後引起神經系統某些部位(如腦幹網狀結構上行激動系統)功能發生障礙,使大腦發生深度抑制而昏迷。黑質紋狀體通路中的多巴胺被假遞質取代後,使乙醯膽鹼的作用佔優勢,因而出現撲翼樣振顫,當然,假遞質學說也不能解釋全部肝昏迷的發生機制(圖10-3)。

㈢胺基酸不平衡與肝昏迷

近20年來關於肝昏迷時胺基酸代謝異常的資料表明:在嚴重肝功能損傷和有門腔靜脈短路的條件下,由於種種原因引起體內胺基酸代謝異常。最突出的表現是血中支鏈胺基酸(纈氨酸亮氨酸異亮氨酸)濃度明顯降低,芳香族胺基酸(苯丙氨酸、酪氨酸、色氨酸)明顯增高,從而引起腦功能障礙。

由於芳香族胺基酸主要在肝內分解,當肝功能不全時,芳香族胺基酸在肝內代謝發生障礙,因而在血中的濃度增高;支鏈胺基酸主要在肌肉組織中代謝,由於肝功能不全時胰島素滅活發生障礙,在高水平的胰島素的作用下,支鏈胺基酸大量進入肌肉組織被分解,因此血漿中的支鏈胺基酸的濃度降低。

芳香族胺基酸進入腦組織,可引起假神經遞質的產生增多,色氨酸可使5-羥色胺的生成增

假遞質學說


圖10-3 假遞質學說

多,後者為抑制性神經遞質,使中樞進入抑制狀態。而支鏈胺基酸的降低使得血腦屏障上芳香族胺基酸佔了優勢,缺少了競爭載體的對象,於是大量進入腦內,上述胺基酸代謝的不平衡引起嚴重的後果。上述三種學說可能解釋不同情況下肝昏迷發病機制的主要方面。

肝昏迷(肝功能不全)的檢驗所見可有:①血清膽紅素可呈顯著的高值(能達40mg/dl),說明有膽汁排泄障礙;②血清白蛋白減低,表明其蛋白合成能力低;③低膽固醇血症,亦是合成能力降低所致;④ASTALP由高值轉為低值,見於大量肝細胞壞死的情況;⑤BUN呈低值,表示肝合成尿素功能低下;⑥血糖降低,由於肝糖原儲備減少;⑦凝血酶原時間延長是由於肝中凝血酶原、Ⅶ因子、Ⅸ因子、Ⅹ因子的合成減低;⑧血漿纖維蛋白原呈低值,在肝內合成減低;⑨血氨增高是尿素合成降低所致;⑩血液pH增高,PCO2降低(呼吸性鹼中毒)是因腦水腫引起的換氣過度所致。

32 肝硬化的生化 | 膽石症的生物化學 32
關於「臨床生物化學/肝昏迷的生化機制」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