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學/防風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中藥學》 >> 解表藥 >> 發散風寒藥 >> 防風
中藥學

中藥學目錄

【藥用】本品為傘形科防風植物的根。

性味與歸經】辛、甘,微溫。入膀胱、肝、脾經

【功效】祛風解表,勝濕解痙止瀉止血

【臨床應用】1.用於感冒風寒發熱惡寒,頭痛、身痛。以及感冒風熱、發熱惡寒、目赤、咽痛等症。

防風解表以祛風為長,既能散風寒,又能發散風熱,與荊芥作用相仿,故兩藥往往配合應用。

2.用於風濕痹痛

防風能祛風濕而止痛,常配合羌活防己等治療風濕痹痛等症。3.用於破傷風、牙關緊閉、角弓反張防風治破傷風,有祛風止痙的作用,但多配合天南星天麻白附子等藥同用。

此外,本品又有止血、止瀉作用,如用於腹痛泄瀉,常配合白芍、白朮、陳皮等同用;如用於便血崩漏,一般炒炭應用。

【處方用名】防風、青防風(生用,主要用於解表、祛風濕、解痙)

炒防風(炒至焦黃色為度,解表力緩和,用於止瀉)

防風炭(炒至黑色為度,用於止血)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按語】1.防風一藥,顧名思義,是治風止痛的藥物。它既能祛風寒而解表,又能祛風濕而止痛。因它微溫而不燥,藥性較為緩和,故又可用於風熱癰盛、目赤腫痛咽喉不利等症,可與荊芥、薄荷連翹山梔黃芩等同用。至於祛風解痙方面,則力量較弱,如用治破傷風,本品只能作為輔助藥,不能獨任其功。

2.荊芥與防風常同用於祛風解表,有如麻黃桂枝發汗解表,也是取它相須的作用。但荊、防發散之力不如麻、桂,作用較為緩和。至於荊、防兩藥相比,則荊芥發汗之力較強,而防風祛風止痛之功較好。

3.根據臨床體會,防風炒用可減緩它祛風的力量,卻有止瀉的功效,可用於腹瀉

4.防風炒炭,又可用於崩漏而見血色清淡者,與溫經止血的炮姜相比,則功用相似而力較遜。

方劑舉例】防風湯(《證治準繩》):防風、葛根秦艽、桂枝、甘草當歸杏仁、黃芩、赤茯苓生薑。治感冒頭痛。

玉真散(《醫宗金鑒》):防風、白芷、天麻、羌活、白附子、南星。治破傷風。

涼驚湯(《醫宗金鑒》):防風、鉤藤青黛黃連牛黃、生薑。治小兒痙攣

【文獻摘錄】《本經》:「主大風頭眩痛,惡風風邪,目盲無所見,風行周身,骨節疼痛。」

《千金方》:「解烏頭毒」、「解芫花毒」

《珍珠囊》:「治上焦風邪,瀉肺實,散頭目中滯氣,經絡中留濕。」

《菊人醫話》:「嬰兒周與耕涎生數月時,感受暑滯,脾陽不振,水泄多日,囟門下陷,乳飲日少,脆弱萬分。投以小劑補中益氣湯,去升麻易以煨防風,次日瀉止而囟門亦起。」又說:「按東垣用升麻來升脾陽,每嫌其過;天士改用防風,比較穩妥。」

參看

32 荊芥 | 羌活 32
關於「中藥學/防風」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