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學通史/秦漢時期衛生保健、疾病預防與屍體保護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中國醫學通史》 >> 秦漢時期醫學 >> 秦漢時期衛生保健、疾病預防與屍體保護
中國醫學通史

中國醫學通史目錄

一、衛生保健

個人衛生:漢代至少在官吏中已經形成每五日洗沐一次的制度。據徐堅《初學記》載:「漢律,吏五日得一休沐,言休息以洗沐也。」《漢書》亦有多處記載。張衡《論衡.譏日篇》說:「沐者去首垢也,洗去足垢,盥去手垢,浴去身垢,皆去一形之垢」,並引錄專門論述沐浴的著作《沐書》,可見當時對講究個人衛生的沐浴已相當重視。

飲食衛生:如《金匱要略》強調:「穢飯、餒肉、臭魚,食之皆傷人」,「六畜自死,皆疫死,則有毒,不可食之」。《論衡.累害篇》說:「夫鼠涉飯中,捐而不食」。《淮南子.要略》說:「一杯酒,白漬其中,匹夫勿嘗」。《論衡)清楚指出:「口食腐,心損口惡,霍亂嘔吐食物中毒諸症。

環境衛生:在飲水和清除污水、垃圾、二便、痰涎等方面部有明顯的進步。到漢代,不僅定居者鑿井而飲,而且軍隊野外駐紮也是「穿井得水乃敢飲」(《漢書.蒯伍江息夫傳》)。當時政府規定每年在一定時期里浚水改火,並強調其防病的意義。如「夏至日浚井改水,冬至日鑽燧改火,可去溫病。」(《太平御覽》記述漢代。

在講究飲水衛生的同時,秦漢時期繼前代之後在建造、鋪設下水道、排除污水方面又有了較大的改進。秦都咸陽及漢都長安(今西安)均發現大量圓筒形及五角形下水道,《三輔黃圖》載:「未央宮有渠閣,蕭何所造,其下礱石以道、若今御溝,因為閣名……」,反映了漢初的下水道建設。

古時道路,常常塵土飛揚,污染環境,導致疾病傳播。東漢靈帝中平三年(186),掖庭令畢嵐除鑄作「天祿蛤蟆」(人造噴泉)外,還創造「翻車」和「渴鳥」,用以噴洒路面。」據李賢注,翻車「設機車以引水」,渴鳥「為曲筒以氣引水上也」,以省百姓灑道之費。後來,三國的馬鈞也造「翻車」,「其巧百倍於常」。

許多文獻中常有「廁」、「都廁」的記載,如「上踞廁而視之」(《史記.汲黯傳》)「過入都廁」,使糞便有了集中管理。秦漢前宮廷設有專人和器物,處理統治者的糞便等排泄物。又如收集痰涎的器皿「唾壺」,自漢代以降既有文字記載,也有文物出土。如孔安國為侍中,為武帝「掌御唾壺」(《太平御覽》卷219職官部侍中),曹操在給獻帝的《雜疏》中,載有「純金唾壺一枚,漆圓油唾壺四枚,貴人有純銀參帶唾壺三十枚」(《太平御覽》卷703唾壺),可見,唾壺在當時上層社會已較為普遍地使用。此外,公元147年祥武梁祠石刻中有「驅蟲圖」,生動記錄了人們滅蟲除害的情景。

吐納、導引、按摩、服食仍是這一時期常見的養生方法。《淮南子》中有熊經、鳥伸、鳧游、鴟視、虎顧六種導引術式,或謂「六禽戲」,華佗在前人基礎上,編創了一套「五禽戲」,即虎、鹿、熊、猿、鳥戲。並提出導引健身理論:「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湖北江陵張家山西漢初期古墓出土的醫籍《脈書》和《引書》中,均有導引理論和具體方法的論述。如《脈書》指出:夫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以其動,動則實四支(肢),而虛五藏(臟),五臟虛則玉體利矣,是既知古籍醫書中最早用「流水不腐」與「戶樞不蠹」的比喻論述人體必須運動的原理。《引書》是古代導引術式的說明,有些部分與馬王堆漢墓出土帛畫《導引圖》動作相符,可知這些健身強體的方術從戰國一直至漢代是很盛行的。」

二、疾病預防

秦漢時期,預防疾病措施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即使用香藥和隔離病院。佩帶或焚燒香藥以預防傳染病古已有之。《山海經》載有熏草等7種藥物,「佩之,可以已厲(癘)」。秦漢時期,帝王身旁常置有香藥,此《史記.禮書》亦有記載。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一批香囊、香枕,其內容多由茅香桂皮花椒高良姜杜衡辛夷藁本佩蘭乾薑等香藥製成,含有揮髮油的香藥氣味芳香。除佩帶外,還在室內焚燒香藥。現代實驗研究證明,上述芳香藥物在氣態條件下或薰燃,多能達到空氣消毒的作用,對致病菌病毒有著抑制甚至殺滅的作用。

《後漢書.徐登傳》載:「時遭兵亂,疫癘大起」,兵亂之後,常常出現疫病流行。此時,政府也有用行政的辦法,派官員巡察疫情,及時遣醫送藥,控制傳染病的蔓延。如《後漢書》多次提到漢靈帝時,「大疫,使使者巡行,致醫藥」之類的事。《後漢書.曹褒傳》亦載:「時有疾疫,褒巡行病徒,為致醫藥,……,多蒙濟活」。

三、屍體處理與防腐技術的發展

關於人死後屍體處理及防止屍體腐敗技術的發展,我國已有三千多年可供探索的悠久歷史和高度發展的文明。其技術約有:

用酒沐浴屍體:人死後的沐浴,我國歷來的喪葬制度是很講究的,如周王室的制度更為嚴格,專設有主祭祀的官員——小宗伯,而且在小宗伯下設有專門管理用鬱金香等釀酒的人,和專門管理用芬香的酒沐浴屍體。「掌歲時,祓除釁浴」(《周禮.春官.女巫》卷26《十三經註疏》上冊,中華書局影印本1979)。鄭玄註:「斗,所以沃屍也,……,使之香美者」,「以香塗身曰釁」。可見我國兩千多年前對屍體的沐浴是十分重視的,不但自覺達到清潔衛生,而且由於用特製的酒沐浴,也不自覺地達到了屍體的消毒,沐浴和酒對防腐有著重要的意義,對防自溶有一定的價值。

停屍床下設冰盤的處理與防腐:屍體沐浴後,為了防止腐敗以應瞻仰,周代已廣泛應用了冰凍處理的辦法:「君設大盤造冰焉;大夫設夷盤造冰焉……」據推算處理一個帝王屍體約要用六立方米的冰,自然會產生較好的防腐敗、防自溶的效果。

新衣、被的纏裹屍體:《禮記.外傳》:絞、衾、帽死而後制。《喪大記》:「君錦衾,大夫縞衾,士緇衾。皆一衣十有九稱」,襲衣十有九稱就是給死人穿上十九套衣服,這個記載也為馬王堆一號漢墓的女屍「由貼身內衣「信期綉」到最外的「乘雲綉」綿被共20層所證明(湖南省博物館等編:《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文物出版社,1973),這對保持肌膚的潔淨和防止外部因素造成肌膚的腐敗也有著肯定的作用,因為,這些衣被均經薰香「消毒」,且緊密包紮

薰香處理與屍體防腐:我國人民利用熏香以祛邪有著悠久的歷史,《楚辭補註》記有「佩煒」,佩煒就是佩帶香囊。《禮記》也有「雞初鳴,咸盥漱,……皆佩容臭」。容臭,香物也。……後世香囊即其遺制。古墓發掘中各式各樣殉葬品的熏爐也是這一遺制的發展。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長安中大疫,宮人得疫」,燒了辟疫氣的月支香以後,「宮中病者差」有充分理由認為,古人殉喪以香料藥物絕不只是圖其氣味香竄,而是積累了用以防蟲,去蠹、祛邪的豐富經驗,並且日益成為自覺不自覺用以防止屍體腐敗、霉變所採取的措施。

、砷與酒精處理與屍體防腐:中國古代應用水銀、汞以防屍體腐敗的記載,甚至多於香藥防腐,而僅次於玉、金。「(吳王)闔廬死,葬於國西北,名虎丘。穿土為川,積壤為丘。……冢池四周,水深丈余。槨三重,傾水銀為池,池廣六十步。秦始皇墓中「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等等。

馬王堆一號漢墓女屍地下經歷兩千多個寒暑,肌膚、內臟、形體、顏色仍十分完好。江陵鳳凰山漢墓男屍雖略差一些,也是經過兩千多年而軀體內臟基本完好。達到如此防腐固定效果的主要因素有二:一為汞處理,二為浸泡。馬王堆一號漢墓棺液沉澱物含有大量硫化汞、乙醇乙酸等,江陵168號漢墓的大量棺液中,也含有大量的硫化汞,即丹砂等,兩者均有較大量的棺液浸泡。棺液中硫化汞等在兩屍體的防腐固定上的作用是明顯的,這一女屍和男屍組織甚至毛髮均含有較高的汞、鉛等,其來源不能忽視二人生前服石的可能。細胞內外汞、砷的沉積也會對活細胞起到固定的作用。該屍體所以能保存兩千多年,與此不無密切的關係。

棺槨處理與屍體防腐:人死後裝殮以棺槨的禮制,從考古發掘看,早在父系氏族社會時期就已開始。《禮記》記載帝王的棺要四重,而且要用水牛、雌犀牛的皮革作棺被,一層一層用漆咬合,各厚三寸,合為六寸,此為一重,因此才有如下效果,「棺柩黑光照人,刀所不入,燒鋸截之,乃漆雜兕革為棺,厚數寸,累積十餘重,力不能開」。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女屍之棺木用梓屬,槨用質緻密的杉木:棺板均為整塊,四層棺木均相緊密套合,棺槨之間除邊箱空隙放香藥等殉葬品外,也都套合緊密,棺槨壁的總厚度達到一米左右,共用木料達50立方米,其中一塊最大的槨木達1,500斤,油漆精良,從而防止了水濕和蟲蛀。這在諸種防腐作用中佔有相當重要的位置。

墓穴與屍體防腐:墓穴,古稱窀穸,對防止屍體腐敗也是重要的環節之一。我國春秋戰國到秦漢時期的喪葬制度很重視深埋,並要求做到不泄漏氣息。如「墨子葬法……掘地之深下,無漏氣發泄於上」。「貝丘縣東北有齊景公墓,近世有人開之,下入三丈,……撥石復下入一丈,便有青氣上騰,望之如陶煙,飛鳥過之輒墮死。遂不敢入」。「幽公冢」、吳芮冢都是古代發掘中足以說明強調墓穴深而有利於棺槨、隨葬品、屍體保護的例證。馬王堆一號漢墓為土坑豎穴,從現存封土頂到墓室底部達20米。而三號墓其深為17.7米,雖然地處條件等基本相同,而防腐作用卻有很懸殊的差別,三號漢墓墓主不存,而一號漢墓墓主保存完好,其原因三號比一號漢墓淺三米恐怕不無關係。深埋還可以基本上甚至完全避免大氣空間不利的物理化學生物等因素對棺槨、殉葬品、屍體的影響。

槨圍填充:槨圍填充與保護棺槨、隨葬品、屍體直接有關。約在公元前600年前,槨圍填充似未有特殊要求。《左傳.成公十二年傳》記載:「宋文公卒,始厚葬,用蜃炭」。孔潁達《正義》引劉炫說:「用蜃復用炭」。蜃炭,系蚌蛤所燒的灰炭。或作蚌殼灰與木炭兩解。《呂氏春秋》也記載了這一事實。「家彌富,葬彌厚,……題湊之室,棺槨數襲。積石積炭,以環其外」。文獻記載如此,古今發掘啟示亦如此,而且可以看出這些槨外填充物對保存棺槨及維持棺內恆溫、恆濕等的明顯作用。

填土夯打:填土夯打緊密與否,也與棺槨等能否保存完好有一定的關係,而填土之能否夯打緊密,又與填土的質地息息相關。粗砂土很難夯打緊密,也難以阻止夯打層內、外的通漏性。而白(青)膏泥越細膩,每夯打層越薄。則夯打也越緊密,阻斷通透性的目的也越能達到。

火坑墓與屍體防腐:火坑墓並非喪葬時所預期的,只是在埋葬若干時間後打開墓穴(槨外填充層)時,由內冒出某種氣體,遇火即燃燒。因為這樣的墓穴能冒出火焰,人們稱之為火炕墓,或叫做火洞子。王莽時「改葬元帝傅後,……發棺時臭憧於夭,洛陽丞臨棺聞臭而死。又改葬定陶共王丁後。火從藏中出,燒殺吏士數百人」。王充在論述這一現象時指出:」臭聞於天」,系「多藏食物腐朽猥發,人不能堪毒憤」而造成洛陽丞之死,「未為怪也」。」火出藏中者」、「非丁後之神也」。「見火,聞臭則謂丁、傅之神誤矣」。可見在漢代,王充對火坑墓之形成,已經給予了科學的解釋。據分析,這種燃燒很可能是由槨室冒出的沼氣(由厭氧菌產生)引起的,沼氣之類的混合氣體大量產生,從而可能阻止微生物的生長,特別是需氧菌的繁殖生長很快被阻止。馬王堆一號漢墓隨葬食品中的果品、牛排等。由於未經消毒處理,在有氧的情況下先行腐敗化為烏有,而女屍則由於有傳統的香酒洗浴和諸香熏蒸消毒。在有氧情況下的時間裡,其肌膚組織等尚能對抗避免由微生物繁殖而引致腐敗。但當果品、食物等發酵耗氧越來越多使槨室基本缺氧或造成無氧環境時,女屍的腐壞自溶過程停止,進而完全終止,這就成為女屍歷經兩千多春秋而不腐的秘密所在。

屍體防腐在我國古代達到很高的水平,不論古文獻記載還是考古發掘都得到充分的論證。例如:元嘉中(438年)豫章胡家奴,開昌邑王冢,青州人開齊囊公冢(按:齊襄公死於公元前686年),並得金鉤,而屍骸露在岩中儼然。

「愍帝建興中(315年),曹嶷發景公及管仲(按:管仲死於公元前645年)冢,屍並不朽,繒帛可服,珍寶巨萬」。

「幽公(按:幽公死於公元前423年)冢甚高壯羨,門既開皆是石惡。拔除深丈余,乃得雲母。深尺所,乃得百餘屍,縱橫相枕,皆不朽,唯一男子,余悉女子。或臥,亦有立者。衣服形色不異生人」。

「魂黃初末(226年),吳人髮長沙王吳芮(按:吳芮死於公元前202年)冢,廣逾六十八丈。以其材於臨湘為孫堅立廟,芮屍容貌衣服並如故(一作容貌如生,衣服不朽)。發冢人於壽春見南蠻校尉吳綱曰,君形貌何類長沙王吳芮?但微短耳,綱瞿然曰:是先祖也。自芮之卒,至冢發四百餘年,至見綱又四十餘年矣。綱,芮之十六世孫也」。

「劉表(按:劉表死於公元208年)冢在高平郡,表子琮搗四方珍香藥物數十石,著棺中,蘇合消救(一作疫)之香莫不畢備,永嘉中(310年),郡人衡熙發其墓,表貌如生,香聞數十里,熙懼不敢犯」。「城(襄陽)東門外二百步劉表墓,太康中為人所發,見表夫妻,其屍儼然,顏色不異,猶如平生。墓中香氣遠聞三、四里中,經月不歇。今墳冢及祠堂猶高顯整頓」。

「吳景帝時(258~262年),江陵掘冢,取板治城,後發一大冢,內有重閣,石扉皆樞,樞轉開合,四周繳道通事具高可乘馬,又鑄銅為人數十枚,長五尺……。破其棺,棺中有人,鬢已斑白鮮明。面體如生人,棺中有白玉壁三十校藉屍。兵人帶出死人,以依冢壁,一玉長一尺。形似冬瓜,從死人懷中出,墮地,兩耳中及鼻中有黃金如棗,此則骨骸有假物而不朽之效也」。

「晉義熙九年(413年),盜發故驃騎將軍卞壺(按:公元327年,卞壺被殺)墓,剖棺掠之,壺面屍如生,兩手悉拳,爪生達背」。

1972年發掘的馬王堆一號漢墓的屍體:「女性,身長1.45米,體重34.3公斤,外形保存完整,皮膚淺褐黃色,潤澤,有彈性。」

「這具屍體不僅保存了完整的外形,而且內臟器官完整,主要病變尚可確認。硬腦膜完好,腦組織散碎呈渣滓狀。肢體內血管結構清楚,腹壁和筋膜層次分明,脂肪雖有分解,但脂肪酸部分保存良好,作為器官支架的纖維結締組織保存甚好,且有肌組織存在。在光學顯微鏡下,纖維結締組織中佔主要地位的膠原纖維外形完整,染色正常,而且保存了膠原蛋白的化學成份。……電子顯微鏡的觀察結果與以上基本相符,骨組織和軟骨組織保存也較好,骨組織的結構形式近似新鮮骨組織。……這些精細的顯微結構,一般在屍體腐敗過程中由於蛋白質的分解很容易破壞和消失,並且這種變化在皮肉明顯腐溶之前就早已發生,而這具屍體還能保存一部分這種精細的顯微結構,足可說明屍體保存的質量有很高的水平。從年代的悠久和組織結構保存的程度來說,這是世界上屍體保存記錄中十分罕見的」。

1973年發掘的鳳凰山168號漢墓的男屍體:「身長1.657米,體重52.5公斤,浸泡在棺液中,下為絳紅色堆積物。屍體外形保存基本完整。……全身無一根毛髮,皮膚基本完整。……肌肉有彈性,顱骨很結實,硬腦膜很完整,且有光澤,腦膜血管清晰可見,十二對惱神經幾乎都能辨認。腦髓尚在,重達970克,占整個顱腔的五分。內臟保存也很好。……體腔液無細菌,並且可能有一定的抑菌作用」。

由上可見,我國春秋戰國到秦漢間的屍體處理與屍體防腐技術已達到世所罕見的水平。

32 秦漢時期醫事制度 | 秦漢時期藥物與方劑成就 32
關於「中國醫學通史/秦漢時期衛生保健、疾病預防與屍體保護」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