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學通史/秦漢時期醫學
醫學電子書 >> 《中國醫學通史》 >> 秦漢時期醫學 |
中國醫學通史 |
|
戰國末期,秦國逐漸強盛,至公元前221年,相繼翦滅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國家秦朝,進一步統一文字、貨幣、車軌、度量衡。但因其橫徵暴斂,焚書坑儒,對人民實行殘酷的勞役,很快在農民起義衝擊下土崩瓦解了。西漢王朝(公元前206~公元8年),沿襲秦制,但崇尚黃老之學,實行所謂「無為之治」,使人民「休養生息」,出現了吏安其官,民樂其業,財富積累,人口大增的局面。自從西漢.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家思想佔據了統治地位,影響到東漢乃至整個封建社會。其後,新莽王朝(公元8~25年)以「復古」為名挽救統治階級的危機,結果招致改制失敗,農民起義遍及全國。公元25年,劉秀稱帝,定都洛陽,史稱東漢(公元25~220年)。
秦漢時期的經濟,北方發展比較快。齊水渭水間的黃河流域,是當時全國經濟的中心。由於農業、手工業的發展,商業貿易的發展,西漢長安和東漢洛陽,先後成為當時經濟文化交流和政治中心。國內交通的進一步開鑿,絲綢之路與東南海運的發展有力地促進了經濟、文化的繁榮與內外交流。全國人口從秦代兩千萬到兩漢達到五千多萬。
漢代官方重視典籍的整理、注釋,形成「經學」。在經學內部今文經與古文經兩派之間的鬥爭激烈。經學的治學方法及思想觀點對醫藥學的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
秦漢之際,神仙方士得到帝王的青睞。從戰國至秦漢,齊燕一帶方士很多。秦始皇、漢武帝、都迷信神仙。秦始皇派韓終去尋求不死之藥,派徐市入東海求神仙,派侯生和盧生訪求仙藥。漢武帝求仙50多年,重用李少君等方士,甚至把自己的女兒嫁給方士,但長生仙藥終未得到。這些失敗並未導致神仙思想幽靈的消滅,而是以變態形式逐漸演化,方士的活動與醫藥和保健有著密切的關係。
約在西漢時,佛教已流行於西部各地,隨著西部與中原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佛教遂傳入內地。另一方面,東漢時期在中國產生的道教,沿襲了方仙道、黃老道和一些修行的方法,奉黃帝和老子為教主。尊《道德經》為經典。道教的修練方術有守一、行氣、服食、房中等,與醫藥發展有著密切聯繫。
秦漢時期的科學技術有很大發展。《史記.天官書》詳細記錄了周天的星座,以及一些星體的運行情況。《漢書.五行志》中記載了「日斑」(太陽黑子)。漢武帝時,太史令司馬遷和天文學家洛下閎等人製作「太初曆」,代替了秦代沿用下來的顓頊歷。後來,劉歆作三統曆。東漢時天文學家已認識到日蝕的原因,劉洪撰「乾象曆」編繪了一幅月亮運行速度表。後世的曆法部是基於上述曆法而發展起來的。氣象知識的積累,有監測儀器的研製使用,對自然現象的科學解釋,對運氣學說、病因學說的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農學中反映的作物栽培、蠶桑,溫泉溫室的利用,對醫藥學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數學、物理學、煉丹化學,也在不同程度上為醫藥學不斷提供理論知識和素材。
秦漢是中國醫學史上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發展時期。其表現有以下主要特點:
辯證論治思想的確立。辯證論治的思想出現於先秦。秦漢時期,經過無數醫家的努力,特別是東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中以六經論傷寒、以臟腑辨雜病,形成了一套理法方藥相結合的體系,建立了辨證論治的基本規範。確立了四診、八綱、臟腑、經絡、三因、八法等辨證論治的基本理論。
出現了醫案。西漢淳于意在繼承前入學術經驗的基礎上,記錄所診治病人必詳列姓名、身份、籍里、性別、病名、病因、脈證、診斷、治療(方藥、針灸、含漱藥、竄藥等),預防等,反映了早期醫案淳樸可鑒的學術風格,為後世醫家書寫醫案樹立了榜樣。
在臨床醫學進展突出。華佗創用麻沸散施行外科手術,雖然其方藥、操作技術失傳,但它卻在學術思想上啟迪了外科醫家。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在外感熱病和內科雜病等辨證論治方面的理論與實踐,被歷代醫家奉為圭臬。
初步奠定藥物方劑學體系。以《神農本草經》為代表,集東漢以前藥物學術經驗之大成,對歷代本草學和方劑學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傷寒雜病論》所載方劑及方劑學理論,被尊為眾方之祖。
春秋戰國時期醫家傳記 | 秦漢時期醫事制度 |
關於「中國醫學通史/秦漢時期醫學」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