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學通史/隋唐五代醫學(公元581-960年)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中國醫學通史》 >> 隋唐五代醫學(公元581-960年)
中國醫學通史

中國醫學通史目錄

公元581年楊堅奪取了北周政權,建立隋朝,改元開皇,定都長安,是為隋文帝。

隋的統一,加強了南北經濟文化的聯繫,促進了各民族間的融合和經濟文化的發展。儘管隋政權僅38年,但隋文帝創立的一些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方面的制度,對以後歷代封建王朝都產生了深遠影響。統一不久的隋朝,上層統治集團的腐朽逐漸暴露,土地兼并加劇,社會矛盾日益加深,特別是煬帝窮兵贖武,橫徵暴斂,窮奢極侈,大修宮河,巡遊無度,連年征戰,役稅酷繁,勞民傷財,以致使國內「耕稼失時,田疇多荒」,嚴重破壞了生產和經濟基礎,廣大人民被迫不得不「采樹皮葉,或搗藁為末,或煮土而食之,諸物皆盡,乃自相食,」此致民怨沸騰遍處暴發起義,從根本上動搖了隋王朝政權。此時,官僚、地主乘機紛紛起兵,奪取農民起義的果實,公元618年,出身於關隴貴族的李淵攻入長安,廢除恭帝,建國號唐。

唐高祖李淵和唐太宗李世民以及他們的輔臣,都親眼見到隋末政治的腐敗和隋政權的覆亡,親身體驗到農民起義的巨大威力,因此,唐太宗多次告誡太子、諸王說:「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因而他「去奢省費,輕徭薄賦,選用廉吏,使民衣食有餘,則自不為盜」。

在意識形態方面,佛教經南北朝的長足發展,到唐朝進入鼎盛階段,唐高祖託附老子李聃為先祖,提高了道教地位,而儒學則一直是統治者始終尊崇的治國之本。佛道儒的發展對醫學和醫學家也產生重要影響,許多醫學著作中也可看到儒、道、釋的時代烙印。佛經中若干醫學思想和醫療經驗,道家的養生學說等曾為隋唐醫家廣泛吸取。關於佛家的因果報應和道家的長生不老等唯心思想,柳宗元所作《天對》、《天說》、《封建論》等,指出天地、陰陽都是自然物,否定因果報應,反對韓愈無能行使賞罰禍福的唯心觀點,他的「元氣論」,也豐富了中醫學的理論。劉禹錫則在《天論》中,探討了天與人的關係,提出「天人交相勝」等說,指出天之道在生萬物,人之道在於治萬物,自然界與社會存在區別,又相互作用,有力地反對了宗教宿命論的世界觀,有利於醫學家在實際中研究。

隨著生產發展,社會安定,人口也不斷增長。永徽三年(652)全國有戶三百八十萬,較太宗初年增加將近一百萬。開元二十四年計戶八百一萬八千七百,比永徽初年增加兩倍余。

經濟的繁榮,促進了商品貿易的發展,對外貿易也明顯發展。唐代的統一,絲綢之路暢通,這條通道上的交流更為頻繁,長安是此路的起點。通過這條道路,我國同中亞、南亞、伊朗、阿拉伯,直至歐洲都保持著聯繫;唐中期以後,海上貿易也發達起來,唐政府開始在廣州設「市舶司」以管理國際貿易,造船技術與此相應也有很大進步。隨著天文學進步,利用日、月、星辰來確定航行方位的天文航海技術亦進步熟練,更促進了航海事業的發達和海上航路的擴展。

在此時期,如傳統的紡織、礦冶、陶瓷、造紙等手工業技藝也都達到了新水平。造紙手工業已遍及全國。雕版印刷術在隋唐之際問世,是人類文明史上劃時代的發明。雕版印刷工藝簡單,費用低廉,印刷便捷,較手寫傳抄優越,因而被迅速推廣,當時印刷主要用於印佛經、佛像。

印刷術發明不僅推動了國內文化科學的發展,還相繼傳入新羅、日本,以至中亞和歐洲,促進了世界文化的傳播。唐代繪畫、書法、雕塑、音樂都有很高成就,敦煌莫高窟壁畫和雕塑窟洞中,唐窟約佔一半,其他雖以佛教故事為主要題材,但亦存不少反映唐代社會生活的內容。其中包括反映醫藥衛生的壁畫,非常寶貴。唐代書法對後世影響很大,後世中醫學者亦多重視書法,孫思邈書法功力頗深,其墨跡被收南宋淳熙秘閣續法帖之中。

唐代史學有重要發展。我國第一部史學評論著作劉知幾的《史通》,富於批判精神,他提出史家須具才、學、識三長等見解,對史學家包括醫史工作者,也深有啟迪。

唐王朝曾把道教奉為國教,不少帝王熱衷於煉丹餌藥,煉丹道士出入宮庭,出現了不少煉丹家和煉丹著述,其中許多有關製藥和化學的知識及技術已相當成熟。此外也掌握了煉丹過程中調節炭量和燃燒時間來控制溫度的經驗,知道了「以硫黃雄黃硝石,並密(當是「蜜」字之誤)燒之」會發生「焰起,燒手面及屋宇」的現象,煉丹中所得到的化學藥物,在唐代醫藥學上得到廣泛應用。孫思邈在《千金方》記載的飛水銀霜方和「太一神精丹」的製備,《唐本草》記述的齒科填充劑等等,真實地反映了這方面的情況。

醫學,在隋唐時期也得到了全面的發展。經濟文化繁榮昌盛,科學技術的進步,中外交流頻繁,以及隋唐統治者對醫學的重視都對醫學發展和進步創造了良好的機遇和條件。

隋唐醫學發展的特點:

一、隋唐時期特別是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醫藥文化也絢麗紛呈,醫藥學思維活躍,內外交流頻繁,出現空前昌盛的局面。以前只以局部地區或醫學個人經驗從事醫療實踐和著述活動的局面已被打破。全面綜合整理以前的醫學成就,吸取當代醫家、人民群眾和來自外國和兄弟民族的有效方藥經驗,在總結新經驗和吸收新成就的基礎上,繼往開來,為醫學的理論和實踐在更高的層次上繼續發展奠定了新的基礎。

二、醫藥學術和疾病防治的研究,趨向深入細緻,對每一類疾病和每一症侯的病因、病理、臨床表現在更深的層次中提高了認識,治療的針對性更強,也更為有效。

三、興辦醫學教育,形成較完整的醫學教育體系,同時注意醫藥學術和防治知識的規範和普及,培養醫學後繼人才,促進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唐代,從中央到地方已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醫學教育體系。還吸收外國留學生入學,從而極大地促進了醫學整體水平的提高,對後世學校式醫學教育的發展有奠基作用。唐政府主持修訂並頌布了《新修本草》,使藥物學在新的時代有了新的規範,並且是學校教材。隋代曾編撰《四海類聚方》2600卷,掇其要300卷,頒行天下,到唐代先後編有《廣濟方》、《廣利方》等頒行,對普及醫藥知識促進衛生事業發展起了良好的作用。

四、國家的統一,中外交通的發達,民族文化的融合,促進了醫藥知識的交流和傳播,不僅對國外及我國許多少數民族醫藥知識兼收並蓄,並給祖國醫學注入新的血液,如唐代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帶去大批醫書藥物等,對藏醫學的形成和發展產生重要影響。中外醫學交流也有發展,如在唐代醫學著作中有明顯的印度醫學的影響,而日、朝留學生的來華,中國醫學對日、朝醫學的形成和發展也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32 三國兩晉南北朝醫學家傳記 | 隋唐五代醫事制度和醫學教育 32
關於「中國醫學通史/隋唐五代醫學(公元581-960年)」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