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學通史/秦漢時期醫事制度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中國醫學通史》 >> 秦漢時期醫學 >> 秦漢時期醫事制度
中國醫學通史

中國醫學通史目錄

秦王朝在其政權建設中,比較注意從其他諸侯國和前代醫療史事中吸取經驗教訓,形成一套醫事制度。雖然秦王朝歷史不長,但影響深遠。

一、秦代的醫事制度

在秦朝的國家機構中,少府為九卿之一,在少府下設六丞,《通典.職官七》:「秦有太醫令丞,亦主醫藥,屬少府。秦始皇上朝,常有「侍醫」捧藥囊隨行,奉侍於帝側,以備急需。太醫不但負責中央官員的疾病診治,而且掌管地方郡縣的醫療事宜。當時各地都設有醫長,對太常、太醫丞負責。藥府中的藥長主持藥物之事,設有藥藏府儲存藥物。

二、兩漢醫事制度

漢代的醫官中職位最高者為太醫令丞,隸屬關係上分為兩個系統:

太常系統。「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更名太常。屬官有太樂、太祝、太宰、太史、太卜、太醫令丞。」(《漢書.百宮公卿表》第七上)。當時的太醫令丞,相當於後世太醫院使,其內部有分工,負責與管理方藥者各司其職,管理方藥者又有典須方藥和本草侍詔之分。典領方藥側重於方劑的研製,以供宮廷方藥之需。而本草待詔則主要為皇家採集各種藥材,這些人不象典領方藥官職穩定,用著時被征詔上來,又隨時可能破裁減。

二是少府系統。「少府,秦官,掌山海池澤之稅,以給供養,有六丞。屬官有尚書、符節、太醫、太官、湯官、導官、樂府、若盧、考工室、左弋居室、甘泉居室,左右司空、東織西織,東園匠」等令(《漢書.百官公卿表》第七上)。少府太醫主要為宮廷醫療服務。在少府太醫令丞下,屬官和醫藥人員有:太醫監,多由有權勢的醫生充任,漢昭帝時權臣上官桀,其「妻父所幸充國為太醫監。」(《漢書.孝昭上官皇后》)。漢代的侍醫,沿襲秦制,主要為帝王皇室和諸侯王診治疾病,相當於後世的侍御醫。《漢書.王嘉傳》中的侍醫伍宏,在」董賢傳」中稱「醫待詔」,為同一職稱。女侍醫女醫乳醫,在宮中主要為皇后、公主等服務,診治婦產科疾病

諸侯王府的醫政仿照中央,如西漢同姓諸侯王府,濟北王有太醫高期、王禹;齊王有侍醫。另外,王府中其他人也有喜好醫方者。王府一方面培養自己的醫生,派人去名醫那裡請教、或拜名醫為師求學深造。地方官吏家中,也多有醫藥的設施。例如西漢高永侯的管家杜信,曾向淳于意學習《脈經》、《五色診》等達兩年。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出土的14種醫藥簡帛書,為西漢時之一例。

地方的郡、縣、鄉、亭四級機構中,有關醫事制度的可鑒史料較少。在縣級政權中可能沿用了以前法醫檢驗組織。亭一級設專門掌營「開閉掃除」(《史記.高祖本紀》集解,見馬非百《秦集史》第494頁,中華書局1982年版)事務的亭父,由此可想知在郡、縣,鄉級的行政機構中,也會有掌管或兼管醫藥衛生之官吏。下層人民「戌者死於邊,輸者僨於道。」(《漢書.主父偃傳》)。「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養,道死者相望。」(《漢書.晁錯傳》),缺醫少藥是顯然可見的。

新莽時期設有太醫尚方。史載「翟義黨王孫慶捕得,莽使太醫尚方與巧屠共刳剝之,量度五藏,以竹筵導其脈知所終始,雲可以治病。」(《漢書.王莽傳》)

東漢時期撤消了太常系統,只在少府中設立太醫令丞一人,六百石,掌諸醫。下屬醫生293人,員吏19人負責診療及有關事項。此外,還有藥丞方丞各一人,分別掌握藥物和醫方。

宮廷中從事醫務的人員還有:太醫、侍醫主要從事醫療工作;尚藥監中宮藥長嘗藥太官,主要從事藥物的修和調試。「宮中藥長一人,四百石。」(《後漢書.百官志》)。從東漢章帝、和帝以後,宮中官制設置擴大,增設的嘗藥太官之職,主要負責嘗藥。東漢時期侍疾嘗藥由專人負責,所嘗藥量要超過該劑藥量的十分以上,且嘗藥不僅限於嘗藥監一職。《後漢書》載「(帝)不豫,太醫令丞將醫入,就所宜藥,嘗藥監、近臣、中常侍、小黃門、皆先嘗藥,過量十二,公卿朝臣問起居無間。」(《後漢書.禮儀下》)

宮廷中所需藥物,一般從全國各地入貢。漢代各郡國每年要問宮廷貢獻地方的名貴藥材。對某些欠缺藥材,太醫令丞要及時派員採購。順帝時皇太子因病缺藥,朝廷即派人「下郡國縣出珍藥」。(《後漢書.延篤列傳》)。東漢朝臣也配有醫官(相當於保健醫生),除大鴻臚五人官醫外,廷尉、衛尉、太僕、宗正、大司農、少府也各有一名官醫(《後漢書.百官志》)。

東漢的醫官制度較西漢完善,增設了一些醫藥官職,地方醫事不再由中央直接管理,而由地方負責。在諸候王國中設「醫工長」,以」主醫藥」。(《後漢書.百官志》)在河北滿城中山靖王劉勝墓中曾出土帶有「醫工」字樣的銅盆。

漢代的醫生,可分為官醫與民間醫生。官醫的服務對象重點是官僚統治階層,從中央到地方形成了一支有組織的醫療系統。民間以師帶徒傳授醫學的教育形式有一定發展,但官辦的醫學教育尚未形成,官醫主要從民間醫藥人士中選用,(《漢書.龔勝傳》),有的可能為臨時延聘。漢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征天下通知逸經、古記、天文、歷算、鐘律、小學、史篇、方術、本草、及以五經、《論語》、《孝經》、《爾雅》教授者,一遣詣京師,至者數千人。」(《漢書.平帝紀》)但有時則裁減官醫,如西漢時令「侯紳方士、使者、副使、本草待詔七十餘人皆歸家。」(《漢書.郊祀志》),官醫除了主要為統治者服務外,有些還被指派去為軍中士卒、一般平民、甚至為刑徒、囚犯診病。東漢京兆尹陳龜派官醫為平民治病。東漢時會稽發生大疫,督郵鍾離意派官醫「經給醫藥,所部多全濟。」(《後漢書.鍾離意列傳》),孔融在《肉刑論》中說「置南甄宮使者,主養病徒。」桓帝建和三年詔稱:「徒在作部,疾病致醫藥。」(《後漢書.恆帝紀》),又據洛陽南郊出土的東漢范雍磚志所記:「右部無任勉刑,穎川穎陰鬼薪范雍,不能去,留官致醫。」即是讓滿刑的病徒繼續在刑徒區接受治療。

漢代的醫療機構已逐漸形成。西漢時的「乳舍」,相當於產院。據《風俗通義》記載:「汝南周霸,字翁仲,為太尉椽。婦於乳捨生女,自毒無男。時屠婦比臥生男,因相與私貨易,裨錢數萬。」,「穎川有富室,兄弟同居,兩婦數月皆懷妊,長婦胎傷,因閉匿之。產期至,同到乳母舍,弟婦主男,夜因盜取之,爭訟三年,州郡不能決。」(《太平御覽》卷361),汝南、穎川均為漢代州郡,而更大一些的州郡及都市也可能設有乳舍,並且住院的產婦中有屠夫之妻,說明產院並不專為統治階層而設。《後漢書.百官志》記載,掖庭令屬下有暴室丞,「主中婦人疾病者,就此室治。」此相當於婦科診療室。

漢代為了控制流民,在疫病大流行期間曾設立過臨時醫院。」元始二年(公元2年)郡國大旱蝗。……詔民疾疫者,舍空邸第,為置醫藥。」(《漢書.平帝紀》),元嘉元年(151)京師疫病流行,朝廷派光祿大夫與太醫巡視疫情。在社會動蕩、政權不穩的情況下,這些臨時防治疫病的組織也難以設置。

三、秦漢醫事律令

雲夢秦簡入土於公元前217年。其中記載修城的民工患病,只由主管的官吏酌情給以口糧,而無醫療待遇,倘若小隸臣病死,疑為由主人處理(出於《睡虎地秦墓竹簡》,見《文物》1976年~9期。下面關於小兒的律令同出該報導),如果不是因病而死,應將檢驗文書呈報官府論處。凡官府要買的奴隸,必須經過令史對其進行體檢後,無病者方可論價買之。看守官府的殘疾人逃亡而被捕獲,與因公致殘的人逃亡而被捕者同樣,由官府予以處罰。

秦始皇時,曾「收天下書,不中用者盡去之。」(《史記.秦始皇本紀》),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下令焚書,使中國文化遭到巨大損失。但明文法定「醫藥卜筮種樹之書」(《史記.秦始皇本紀》),不在焚燒之列,使得醫藥書籍得以在社會上保存和流行。漢代廣開獻書之路,於漢成帝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曾令侍醫李柱國校訂方書。

漢代,醫生的社會地位有所提高,朝廷常召見民間醫生,諮詢有關醫藥及療效等情況。對於為帝王治癒疾病的醫生,往往賜以重金。「(漢)武帝時,醫氏刺治武帝,得二千萬耳。」(《漢書.外賊傳》)。又如「上(劉邦)擊布時,為流矢所中,行道疾,疾甚,呂后迎良醫,……遂不使治疾,賜黃金五十斤罷之。」(《漢書.高帝紀》)。

32 秦漢時期醫學 | 秦漢時期衛生保健、疾病預防與屍體保護 32
關於「中國醫學通史/秦漢時期醫事制度」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