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七情
醫學電子書 >> 《中醫基礎理論》 >> 病因 >> 內傷病因 >> 七情 |
中醫基礎理論 |
|
(一)七情的基本概念
七情是指喜、怒、憂、思、悲、恐、驚等七種正常的情志活動,是人的精神意識對外界事物的反應。七情與人體臟腑功能活動有密切的關係。七情分屬於五臟,以喜、怒、思、悲、恐為代表,就稱為五志。
七情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的活動範圍內,一般不會使人致病。只有突然強烈或長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過人體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動範圍,使人體氣機紊亂,臟腑陰陽氣血失調,才會導致疾病的發生。因此,作為病因,七情是指過於強烈、持久或突然的情志變化,導致臟腑氣血陰陽失調而發生疾病的情志活動。因七情而病稱為因郁致病。此外,由於某些慢性疾病,體內臟腑功能長期失調,引起人的精神情誌異常,稱為因病致郁。七情還與機體本身的耐受、調節能力有關。七情致病不同於六淫,六淫主要從口鼻或皮毛侵入人體,而七情則直接影響有關臟腑而發病。七情不僅可以引起多種疾病的發生,而且對疾病的發展有重要影響,它可促進病情的好轉與惡化。由於七情是造成內傷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故又稱「內傷七情」。
(二)七情與臟腑氣血的關係
1.七情與臟腑的關係:人體的情志活動與臟腑有密切關係。其基本規律是:心主喜,過喜則傷心;肝主怒,過怒則傷肝;脾主思,過思則傷脾;肺主悲、憂,過悲過憂則傷肺;腎主驚、恐,過驚過恐則傷腎。這說明臟腑病變可出現相應的情緒反應,而情緒反應過度又可損相關之臟腑。七情生於五臟又傷五髒的理論在診斷和治療中均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2.七情與氣血的關係:氣和血是構成機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兩大基本物質。氣對人體臟腑具有溫煦推動作用,血對人體臟腑則具有濡養作用。氣血是人體精神情志活動的物質基礎,情志活動與氣血有密切關係。臟腑氣血的變化,也會影響情志的變化。故曰:「血有餘則怒,不足則恐。」臟腑的生理活動必須以氣血為物質基礎,而精神情志活動又是臟腑生理功能活動的表現,所以人體情志活動與人體臟腑氣血關係密切。
(三)七情的致病特點
1.與精神刺激有關:七情屬於精神性致病因素,其發病必與明顯的精神刺激有關。在整個病程中,情緒的改變可使病情發生明顯的變化。如癲病多由情志所傷,憂鬱傷肝,肝氣鬱結,損傷於脾,脾失健運,痰濁內生,痰氣上逆,迷濛心神,不能自主而成。狂病多由惱怒悲憤,傷及肝膽,不得宣洩,郁而化火,煎熬津液,結為痰火,痰火上擾,蒙蔽心竅,神志逆亂而發。可見精神因素對疾病的發生髮展有著重要作用。
2.直接傷及臟腑:七情過激可影響臟腑之活動而產生病理變化。不同的情志刺激可傷及不同的臟腑,產生不同的病理變化。如喜傷心,心傷則心跳神盪,精神渙散,思想不能集中,甚則精神失常等。七情過激雖可傷及五臟,但與心肝的關係尤為密切。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一切生命活動都是五臟功能集中的表現,又必須接受心的統一主宰,心神受損必涉及其他臟腑。肝失疏泄,氣機紊亂又是情志疾病發病機制的關鍵。
心主血而藏神;肝藏血而主疏泄;脾主運化而居中焦,為氣機升降的樞紐、氣血生化之源。故情志所傷為害,以心、肝、脾三臟和氣血失調為多見。如過度驚喜損傷心臟,可導致心神不安而心悸、失眠、煩躁、驚慌不安、神志恍惚,甚至精神失常,出現哭笑無常、言語不休、狂躁妄動等症。郁怒不解則傷肝,影響肝的疏泄功能,出現脅肋脹痛、性情急躁、善太息,或咽中似有物梗阻,或因氣滯血瘀而致婦女月經不調、痛經、閉經、症瘕等。或因暴怒引起肝氣上逆,損及血脈,血隨氣逆,發生大嘔血或暈厥。若思慮過度,損傷於脾,使脾失健運,出現食欲不振、脘腹脹滿等。七情所傷,心、肝、脾功能失調,可單獨發病,也常相互影響,相兼為害,如思慮過度、勞傷心脾、郁怒不解、肝脾不調等等。
此外,喜、怒、憂、思、恐等情志活動失調,能夠引起臟腑氣機紊亂,郁而化火,出現煩躁、易怒、失眠、面赤、口苦,以及吐血、衄血等屬於火的表現,稱之為「五志化火」。情志失調又可導致「六郁」為病,即氣鬱而濕滯,濕滯而成熱,熱郁而生痰,痰滯而血不行,血滯而食不化。換言之,由氣鬱可致血郁、痰郁、濕郁、食郁為病。
3.影響臟腑氣機:「百病皆生於氣」。喜、怒、憂、思、悲、恐、驚,稱為七氣,即七情。七情之外,加之以寒熱,稱為九氣。氣貴沖和,運行不息,升降有常。氣出入有序,升降有常,周流一身,循環無端,而無病。若七情變化,五志過極而發,則氣機失調,或為氣不周流而郁滯,或為升降失常而逆亂。
七情致郁,或為氣不周流而郁滯,或為升降失常而逆亂。七情不舒,氣機鬱結,氣滯而血瘀,氣鬱而聚濕生痰,化火傷陰。或在形軀,或在臟腑,變病多端。
七情損傷,使臟腑氣機紊亂,血行失常,陰陽失調。不同的情志變化,其氣機逆亂的表現也不盡相同。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思則氣結,恐則氣下,驚則氣亂。
怒則氣上:氣上,氣機上逆之意。怒為肝之志。凡遇事憤懣或事不遂意而產生一時性的激怒,一般不會致病。但如暴怒,則反傷肝,使肝氣疏泄太過而上逆為病。肝氣上逆,血隨氣升,可見頭暈頭痛、面赤耳鳴,甚者嘔血或昏厥。肝氣橫逆,亦可犯脾而致腹脹、飧泄。飧泄又名水谷利,大便呈完谷不化樣。若克胃則可出現呃逆、嘔吐等。由於肝腎同源,怒不僅傷肝,還能傷腎。腎傷精衰,則現恐懼、健忘、腰脊軟等症。肝為五臟之賊,故肝氣疏泄失常可影響各臟腑的生理功能而導致多種病變。
喜則氣緩:氣緩,心氣弛緩之意。喜為心之志。包括緩和緊張情緒和心氣渙散兩個方面。在正常情況下,喜能緩和緊張情緒,使心情舒暢,氣血和緩,表現為健康的狀態。但是喜樂無極,超過正常限度,就可導致心的病變。暴喜傷心,使心氣渙散,神不守舍,出現乏力、懈怠、注意力不集中,乃至心悸、失神,甚至狂亂等。
悲則氣消:氣消,肺氣消耗之意。悲憂為肺之志。悲,是傷感而哀痛的一種情志表現。悲哀太過,往往通過耗傷肺氣而涉及到心、肝、脾等多髒的病變。如耗傷肺氣,使氣弱消減,意志消沉。可見氣短胸悶、精神萎靡不振和懶惰等。
悲憂傷肝,肝傷則精神錯亂,甚至筋脈攣急、脅肋不舒等。悲哀過度,還可使心氣內傷,而致心悸、精神恍惚等。悲憂傷脾則三焦氣機滯塞,運化無權,可現脘腹脹滿、四肢痿弱等。
思則氣結:氣結,脾氣鬱結之意。思為脾之志,思考本是人的正常生理活動,若思慮太過,則可導致氣結於中,脾氣鬱結,中焦氣滯,水谷不化,而見胃納呆滯、脘腹痞塞、腹脹便溏,甚至肌肉消瘦等。思發於脾而成於心,思慮太過,不但傷脾,也可傷心血,使心血虛弱,神失所養,而致心悸、怔忡、失眠、健忘、多夢等。
恐則氣下:氣下,精氣下陷之意。恐為腎之志。恐,是一種膽怯、懼怕的心理作用。長期恐懼或突然意外驚恐,皆能導致腎氣受損,所謂恐傷腎。過於恐怖,則腎氣不固,氣陷於下,可見二便失禁、精遺骨痿等症。恐懼傷腎,精氣不能上奉,則心肺失其濡養,水火升降不交,可見胸滿腹脹、心神不安、夜不能寐等症。
驚則氣亂:氣亂是指心氣紊亂。心主血,藏神,大驚則心氣紊亂,氣血失調,出現心悸、失眠、心煩、氣短,甚則精神錯亂等症状。
驚與恐不同,自知者為恐,不知者為驚。驚能動心,亦可損傷肝膽,使心膽亂,而致神志昏亂,或影響胎兒,造成先天性癲癇。
4.情志波動,可致病情改變:異常情志波動,可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惡化,如眩暈患者,因陰虛陽亢,肝陽偏亢,若遇惱怒,可使肝陽暴張,氣血並走於上,出現眩暈欲仆,甚則突然昏仆不語、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發為中風。
總之,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與內臟有著密切的關係。情志活動必須以五臟精氣作為物質基礎,而人的各種精神刺激只有通過有關臟腑的機能,才能反映情志的變化。故曰:「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情志為病,內傷五臟,主要是使五臟氣機失常、氣血不和、陰陽失調而致病的。至於所傷何臟,有常有變。七情生於五臟,又各傷對應之臟,如喜傷心、怒傷肝、恐傷腎……,此其常。但有時一種情志變化也能傷及幾臟,如悲可傷肺、傷肝等,幾種情志又同傷一臟,如喜、驚均可傷心,此其變。臨床應根據具體的表現,作具體分析,不能機械地對待。
參考
內傷病因 | 飲食失宜 |
關於「中醫基礎/七情」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