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腳刺
A+醫學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雞腳刺 | 中藥圖典 |
雞腳刺 Jī Jiǎo Cì |
|
---|---|
別名 | 刺黃芩、刺小檗、三顆針、壓妹刺、刺黃連、九蓮小檗、雞足黃連 |
功效作用 | 清熱,解毒。治泄瀉,痢疾,濕熱黃疸,眼赤腫痛,瘡毒。 |
英文名 | Root of Anhwei Barberry |
始載於 | 《貴陽民間藥草》 |
毒性 | 無毒 |
歸經 | 胃經、脾經、肝經 |
藥性 | 寒 |
藥味 | 苦 |
【雞腳刺的功效介紹】:
雞腳刺 (《貴陽民間藥草》)
【異名】刺黃芩、刺小檗、三顆針、壓妹刺(《貴州民間方藥集》),刺黃連(《貴陽民間藥草》)。
【來源】為小檗科植物安徽小檗的根。
小枝有凹陷的溝,黃色或幼時為紅黃色,有疣狀突起;第二年後變為灰色,老莖栓皮灰黃色,有縱紋理,內部呈黃色;棘計呈三叉狀,粗壯,長約1~2厘米,基部粗約1~2毫米。
葉堅硬,橢圓狀倒卵形,長2~5.5厘米,寬0.8~1.5厘米,先端尖或鈍,有刺,邊緣有2~8個刺狀細齒牙,上面略有光澤,下面白色或灰黃色,有白粉,基部逐漸狹縮成長約8毫米的葉柄,或幾乎無柄。
總狀花序腋生,下垂,花梗長5~12毫米;萼片6,下部有2~3片小苞;花瓣6,鮮黃色,較萼片為小,基部具有2蜜腺;雄蕊6,有敏感性,藥二瓣開裂;雌蕊1,子房卵圓形,柱頭無柄。
漿果橢圓形,或長圓狀卵形,長約6~10毫米,有白粉,花柱宿存。
花期春季。
分布安徽、江西、貴州等地。
【採集】全年均可採挖。
洗淨,晒乾。
【藥材】乾燥根,甚粗壯,圓柱形,微彎曲,外表土褐色,有細密縱皺,四周叢生多數硬質的鬚根。
斷面白黃色,木質堅硬。
【性味】《貴陽民間藥草》:苦,寒,無毒。
去眼熱,明目。
②《貴陽民間藥草》:清火,解毒,健胃,明目。
治濕熱黃疸。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3~5錢(鮮者0.5~1兩)。
外用:煎水洗、研末撒或調敷。
煎水,每天三次分服。
(貴州《常用民間草藥手冊》) ②治急性胃腸炎:三顆針根或莖一至二兩,水煎服或代茶飲。
(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 ③治肝炎:三顆針三錢,地星宿一兩,石菖蒲三錢,小木邁三錢。
煎水內服。
(貴州《常用民間草藥手冊》) ④治濕熱黃疸:三顆針一兩,煎水吃。
⑤治火眼:三顆針用人乳磨,或用它蒸人乳,點眼。
⑥治風火眼赤腫痛:三顆針一兩,鐵掃帚尖葉一兩,十大功勞一兩,黃連一錢,硼砂一錢,上冰片二分。
將前四味藥放入素砂鍋中,加清水三斤,煎一小時,再將硼砂加入,文武火煎半小時後,用白細布濾除藥渣,加冰片入藥水中,用玻璃瓶封裝,一星期後取用。
用白燈草一條,調藥水點眼。
⑦治毒瘡發癢:三顆針五錢,千里光五錢,薄荷五錢,食鹽三錢,一級青茶五錢。
開水浸,蓋緊,取浸液溫洗傷處。
⑧治黃水瘡:三顆針葉,乾燥研末,撒於瘡上能收黃水,如發庠,可加麻油或菜油調敷。
(④方以下出《貴陽民間藥草》) ⑨治腫毒,丹毒,濕疹,燙傷,跌打損傷:三顆針根莖適量,去粗皮,焙乾為末,用水或麻油、凡士林調敷。
(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
|
關於「雞腳刺」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