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醫學/職業性有害因素的防制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預防醫學》 >> 職業有關疾病防制 >> 職業性有害因素的防制
預防醫學

預防醫學目錄

目錄

一、職業性有害因素的評價

(一)生產環境監測(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是識別、評價職業有害因素的一個重要依據。其目的是①掌握生產環境中職業危害的性質、種類、強度(濃度)及其在時間、空間的分布狀況,為評價職業環境是否符合衛生標準提供依據。②為研究接觸水平-反應關係提供基礎資料。③鑒定預防措施的效果等。為此應根據生產實際情況及監測目的建立定期監測制度及衛生檔案制度。如以粉塵為例,可根據一個工作班中工人不同活動點、多次採樣測定的每個點的平均濃度(C)有工人在該點逗留時間(T),計算出時間加權平均濃度(time-weighted average,TWA)以了解工人的接觸粉塵情況。

生產環境監測


(二)健康監護(health surveillance)

是通過各種檢查和分析,掌握職工健康狀況,早期發現健康損害徵象,以評價職業性有害因素對接觸者健康的影響及其程度。以便採取預防措施,控制疾患的發生和發展。健康監護的基本內容包括健康檢查、健康監護檔案建立、健康狀況分析和勞動能力鑒定等。

1.健康檢查 包括:(1)就業前健康檢查(pre-employmentexamination)指對準備從事某種作業人員進行的健康檢查,目的在於了解受檢者原來健康狀況和各項基礎數據;可發現職業禁忌證(occupational contraindication)。表4-2所列為上海市衛生監督法所定的就業禁忌證,可作參考。

表4-2 有毒有害作業就業禁忌證(暫定)

有毒有害物質品種 就業禁忌證
矽塵石棉塵 各型活動性肺結核;活動性肺外結核(腸、腎、骨結核等);較重的上呼吸道支氣管疾病萎縮性鼻炎鼻腔腫瘤、支氣管哮、支氣管擴張);嚴重影響肺功能的肺臟和胸膜病變(肺氣腫肺硬化、嚴重的胸膜肥厚及粘連等);心血管系統疾病(動脈硬化症高血壓、器質性心臟病等)
血液病,貧血神經系統器質性疾患,肝、腎器質性疾患
就業前體檢時,血象指標低於或接近正常值下限者;各種血液病;嚴重的全身性皮膚病月經過多功能性子宮出血
神經系統疾患;肝、腎器質性疾患;內分泌疾患;植物神經功能紊知亂;精神病
神經系統器質性疾病;明顯的神經官能症;各種精神病;明顯的內分泌疾病
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 中樞神經系統器質性疾病;肝、腎器質性疾患;血液病;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明顯內分泌疾患
三硝基甲苯 乙型病毒性肝炎表面抗原攜帶者;各種肝臟疾病;各種血液病;各種原因的晶狀體混濁白內障;嚴重的全身性皮膚病
二硫化碳 神經系統器質性疾患;各種精神病;視網膜病變高血壓病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糖尿病;先天性代謝障礙引起疊氮碘試驗陽性者
地方性氟病;骨-關節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骨關節病、肥大性脊椎炎、骨-關節畸形等);明顯的心血管、肝、腎疾病;明顯的呼吸系統疾病
有機磷農藥 中樞神經系統器質性疾病;呼吸系統器質性疾病;心血管疾病;肝、腎器質性疾患;內分泌疾病;嚴重的全身性皮膚病

摘自上海市衛生局1983年上海市工企業有毒有害作衛生監督法

(2)定期健康檢查(periodical examination)是指按一定時間間隔,對接觸有害作業工作進行常規的健康檢查,目的在於及時發現職業性疾病的可疑徵象;檢出高危人群作為重點監護對象;採取預防措施,保護其他工人。

在職業人群中尤其對高危人群,可以列入定期檢查的篩檢內容有:①呼吸系統疾病。可通過定期問診,體檢,結合肺功能檢查X線胸片。對矽塵接觸者,進行一年一次檢查,接觸煤塵或其他致病作用小的粉塵,可每2~3年進行一次,②聽力損傷。如定期測定工作場所噪聲強度和工人聽力變化。③有毒物質作用,結合生物學檢測。我國規定有毒物質接觸者,應定期檢查,其中毒診斷標準和處理原則由衛生部頒布。截止1992年,已頒布了52種《職業病診斷標準和處理原則》。根據醫學知識和積累,診斷標準和檢查項目正在擴大。④職業性腫瘤。肺、膀胱皮膚腫瘤。可通過X線(肺)、細胞學膀胱鏡(必要時對有膀胱危險的高危人群)檢查來進行篩檢。⑤腰背損傷。可通過患病率、缺勤率等資料分析而獲得。

2.健康檔案 主要包括:①職業史和病史;②家族史(重點是遺傳性疾病史)③基礎健康資料,重點在就業前有關指標的水平;④接觸有害因素及水平;⑤與職業有關的監護項目;⑥其他,包括嗜好及生活方式。健康監護卡應每個工人一份,編號保管。

3.健康狀況分析中常需計算職業病、工作有關疾病和工傷的發病率、平均發病工齡及病傷缺勤率等。

(三)職業流行病學調查(occupational epidemiology)

職業流行病學是研究勞動條件對勞動者健康的影響,研究職業性疾病在職業人群中發生、發展、分布和控制的規律,探討及確定職業有害因素對人的安全接觸水平,為評價和制訂衛生標準提供科學依據。由於現場干擾因素極為複雜,所以職業流行病學調查,需要搜集相當數量的資料,特別在研究有害因素的慢性影響時,常需長期的觀察累積資料才能進行分析、評價。

職業流行病學調查多為分析性流行病學調查。常用橫斷面調查、隊列調查、病例對照調查。

(四)實驗室測試

常用於測試化學物的毒性,包括動物實驗和體外測試系統,是評價職業性有害因素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評價化學物毒性的依據。但是在使用動物實驗資料時,應注意存在動物種屬易感性的差異、壽命的不同、接觸方式和環境差別等,尤其當動物樣本數量不足時易產生推導偏差等。

二、職業性有害因素的控制

職業病的發生取決於三個因素:即人(接觸者)、職業有害因素的存在,以及職業有害因素作用條件。這三者的因果關係,決定了職業性病損的可預防性,而且只有採取預防的手段,才能防止職業病的發生。

(一)控制人的因素

為了預防職業有害因素對接觸者的危害,應重點加強第一級和第二級預防,以便及早發現受到影響的人。

1.加強健康監護。

2.加強個人防護 個人防護有具包括呼吸防護器(防塵防毒用的口罩、面罩)。面盾(防紫外線)、防護服(防酸、鹼、高溫)、手套(防振動)、鞋等。應根據危害接觸情況而選用。

3.保健膳食 為增強機體抵抗力,保護受職業危害作用的靶組織靶器官、應根據接觸有害因素作用性質和特點,適當補充某些特殊需要的營養成分。如對高溫作業者,因大量出汗,鹽份、水溶性維生素胺基酸分解產物大量排出,故應補充:①水份,少量多次;②無機鹽(尤其是氯化鈉,每天隨汗可損失20~25g);③蛋白質,使佔總熱量的13%~14%優質蛋白質占總蛋白質的50%;④維生素C(150mg)、B1(5mg)、B2(3~5mg)。食物宜清淡為主。

根據毒物損害作用,應對接觸者,給予特殊營養。例如損害肝臟為主時,應給以保肝食物,如優質蛋白質,易吸收的碳水化物和多種維生素;對鉛作業工人補充維生素C、低鈣膳食;苯的慢性作用主要損害造血系統,需補充優質蛋白質(保肝)、鐵、維生素C和維生素不B6,並應適當控制膳脂肪和總熱能。

4.加強健康教育 使人們正確認識職業有害因素,提高自我保健意識,自覺參與預防,並做好個人衛生和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不在車間內吸煙、用膳。

(二)採用工程技術措施,貫徹衛生標準

應採用工程技術措施,儘早消除和減輕危害,預防和控制職工危害。著重在以下方面:

1.預防職業有害因素的發生 採用適當的生產工藝,包括加料、出料包裝等方法,以減少空氣污染,貯存中注意溫、濕度。用低毒物質代替高毒物質。

2.控制職業有害因素的擴散 對粉塵、有毒蒸氣或氣體的操作在密閉情況下進行,輔以局部吸風。有熱毒氣發生時,可採用局部排氣罩。

3.

(三)控制職業有害因素的作用條件

職業有害因素的作用條件是能否引起職業病的決定性前提之一,其中最主要的是接觸機會和作用強度(劑量),決定接觸機會的主要因素是接觸時間。因此,在保護職業人群健康時,還應考慮作用條件,通過改善環境措施,嚴格執行衛生標準來達到控制職業有害因素。

32 職業有關疾病 | 職業病名單 32
關於「預防醫學/職業性有害因素的防制」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