鯇魚

(重定向自草鱼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鯇魚
Huàn Yú
鯇魚
別名 鯶魚、鰀魚、混子、混魚、草魭、草青、、草根
功效作用 平肝祛風;溫中和辦。主虛勞肝風頭痛久瘧;食後飽脹;嘔吐泄瀉
英文名 Grass carp
始載於 本草綱目拾遺
毒性 無毒
歸經 胃經脾經
藥性
藥味

  

鯇魚

身體微綠色,鱗微黑色,生活在淡水中,是我國特產的重要魚類之一.也叫草魚.

鯇魚常見魚病有爛鰓、赤皮瘟、腸炎、出血病等幾種,死亡率高達70%以上,損失很大,故有「鯇魚不瘟,富得發暈」之說,但堅持不懈地做好防治工作,鯇病是可以得到控制和減少損失的,主要方法:一是做好「三消」工作,即用漂白粉、生石灰、敵百蟲痢特靈等藥物,定期進行魚塘、魚種、飼料消毒,切斷病原體的傳播和蔓延;二是投放飼料要定時、定量、定質、定位,使鯇魚吃飽吃好,增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三是進行土法免疫注射,即用病魚肝、脾、腎、鰓等器官,製成原毒組織漿液,經用紗布過濾衡溫處理使用,成為土法疫苗,在水溫25-28℃,每尾按0.2-0.5毫升,進行腹腔注射,可使鯇魚成活率提高到85%以上。  

鯇魚的功效介紹

鯇魚 (《本草拾遺》)

異名】鯶魚(《爾雅》郭璞注),鰀魚(《綱目》),混子(《中國經濟動物志.淡水魚類》)。

【來源】為鯉科動物草魚的肉。

【動物形態】草魚(《綱目》) 體長,軀幹略呈圓筒形,尾部側扁,腹圓,無腹棱。

體長可達90厘米以上。

口端位,成弧形,無須。

上頜略長於下頜。

眼小,位於頭兩側,眼徑小於吻長。

下咽齒2行,扁平,呈梳形,齒側具橫溝紋,鱗中等大小,側線鱗39~46。

背鰭Ⅲ7,起點與腹鰭相對。

臀鰭Ⅲ8。

背鰭及臀鰭均無硬刺。

體呈茶黃色,腹部灰白色,胸、腹鰭略帶灰黃,其它各鰭色較暗。

生活於江河、湖泊中,一般喜棲於水中下層和近岸多水草處。

性較活潑。

以草類為食。

產卵期4~7月。

冬季在湖泊較深處越冬。

我國南北各平原地區的河流、湖泊均有分布。

是我國養殖魚類之一。

本動物的膽(鯇魚膽)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化學成分】食部每100克含水分77克,蛋白質17.9克,脂肪4.3克,灰分1克;鈣36毫克,磷173毫克,鐵0.7毫克,硫胺素0.03毫克,核黃素0.17毫克,尼克酸2.2毫克。

性味】①《本草拾遺》:無毒。

②《綱目》:甘,溫,無毒。

【歸經】《本草求真》:入脾、胃。

【功用主治-鯇魚的功效】①《綱目》:暖胃和中。

②《醫林纂要》:平肝祛風,治痹,截瘧

治虛勞及風虛頭痛,截久瘧。

其頭蒸食尤良。

脆肉鯇

產於廣東,以肉脆而富有韌性而著稱。就是吃蠶豆長大的草魚,但確實肉質非常好,久煮不爛!

關於「鯇魚」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