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竹葉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苦竹葉
Kǔ Zhú Yè
苦竹葉
別名  
功效作用 清熱除煩,解渴,利尿。用於發熱煩躁口渴口舌生瘡尿少色黃。
英文名 Bitter Bamboo Leaf, Leaf of Bitter Bamboo
始載於 本草經集注
毒性 無毒
歸經 心經肝經
藥性
藥味

苦竹葉

(《本草經集注》)

【來源】為禾本科植物苦竹的嫩葉。

【植物形態】見苦竹

【採集】夏、秋採摘,晒乾。

【藥材】乾燥葉多呈細長捲筒狀。展開後,葉片為披針形,長6~12厘米,寬10~15毫米。先端尖銳,基部圓形。葉柄長6~10毫米。上麵灰綠色,光滑,下面租糙有毛,主脈較租,兩側細脈8~16條,邊緣的一側有細鋸齒。質脆而有彈性。氣弱,味微苦。以葉嫩色綠,捲成筒狀者為佳。

我國南方各地均產,主產浙江、江蘇、江西等地。

性味】《日華子本草》:"味苦,冷,無毒。"

【功用主治】清熱,明目,利竅解毒,殺蟲。治消渴,煩熱不眠,目痛,口瘡失音,湯火傷。

①《別錄》:"療口瘡,目痛,明目,利九竅。"

②《食療本草》:"主口瘡,目熱,瘖啞。"

③《日華子本草》:"治不睡,止消渴,解酒毒,除煩熱發汗,治中風失音。"

④《綱目》:"殺蟲。"

⑤《分類草藥性》:"治煩熱,解毒。退小兒潮熱,煅(末敷)湯火傷。"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2~4錢。外用:燒存性研末塗敷。

【選方】①治卒失聲,聲噎不出:濃煮苦竹葉服之。(《補缺肘後方》)

②治小兒頭瘡、耳上生瘡:竹葉燒末和豬脂塗上。又以雞子白敷之亦妙。(《子母秘錄》)

③治卒得惡瘡不識者:苦竹葉燒和雞子黃敷。(《孫真人食忌》)

關於「苦竹葉」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