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楝子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苦楝子
Kǔ Liàn Zǐ
苦楝子
別名 土楝實、苦心子、楝棗子、楝果子、土楝子
功效作用 行氣止痛;殺蟲。主腹脅肋疼痛;疝痛;蟲積腹痛頭癬凍瘡
英文名  
始載於  
毒性 小毒
歸經 胃經肝經
藥性
藥味

  

目錄

植物信息

簡介

本品為科植物楝樹Melia azedarach L.的乾燥成熟果實。原植物系落葉喬木,野生、栽培均有。此樹生長迅速,耐濕及耐鹼性強。本品與川楝為同科同屬不同種植物,兩種果實的性狀、成分、藥效亦略有不同,應分別入藥,不宜混淆。

[別名] 楝子。

[產地] 產於江西、山西、甘肅、山東;安徽、江蘇、浙江、湖南、廣東、廣西,雲南。

[產季] 秋、冬季果實成熟呈黃色時採收。

[產地加工] 將果實打落揀淨枝梗,晒乾即可。  

性狀鑒別

果實呈橢圓形,似酸棗而稍大。直徑1~2cm。表面紅褐色間有黃棕色,具光澤,多皺縮,有多數棕色小點。一端可見果柄殘痕,另一端有一圓形凹點。果皮革質,易剝離。果核長橢圓形,具5~6條縱棱,內含種子4~6枚。種子扁棱形,紫紅色,皮薄,內有子葉兩片,黃白色,宦油性。氣微而特異,味酸而後苦。

[品質優劣] 以身干、個大、肉厚者佳。

[成分] 果實含三萜類化合物、苦楝子酮(melianone, C30H48O4)、苦楝子醇(melianol,C30H38O4)等。

[效用] 理氣、止痛、清濕熱、驅蟲。治疥癬、凍瘡

[貯藏] 放置通風乾燥處,防生霉變黑。  

中藥材

Bkdrw.jpg

  

基本信息

【藥名】苦楝子

【別名】土楝實、苦心子、楝棗子、楝果子、土楝子。

【漢語拼音】ku lian zi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Melia azedarach L. 2.Melia toosendan Sieb.et Zucc.

【歸經】肝;胃經

【功效】行氣止痛;殺蟲

【考證】參見"川楝子"條。

【科屬分類】楝科

【主治】脘腹脅肋疼痛;疝痛;蟲積腹痛頭癬;凍瘡  

藥理作用

苦楝子的乙醇浸液、水浸液及煎液的抗真菌實驗證明,乙醇浸液抗真菌作用最強,10%楝子乙醇浸液即有明顯的抑菌作用,尤其對白色念珠菌、新生隱球菌呈現較強的抑菌作用,而水浸液和煎液的抑菌作用較差。  

中藥化學成分

果實中含有苦楝子酮(melianone),苦楝子醇(melianol),苦楝子內酯(melialactone),7-二十三醇(7-triccoanol),兒茶精(caiechin),羽扇豆醇(lupeol), β-谷甾醇( β-sitosterol),β-谷甾醇-3-O-葡萄糖甙(β-sitosteryl-3-O-glucoside),香草醛(vanillin),桂皮酸(cinnamic acid),印楝子素(azadira-chtin),1-桂皮醯苦楝子醇酮(1-cinnamoylmelianolone),苦楝子二醇(melianediol),苦楝新醇(melianoninol)。種子中含6-乙醯氧基-11 -羥基-7-酮基-14β 15 -環氧苦楝子新素-1,5-二烯-3-O-L-吡喃鼠李糖甙(6-acetoxy-11 -hydroxy-7-oxo-l4β 15 -epo-xymeliacin-1,5-diene-3-O- L-rhamnopyranoside),印楝沙蘭林(salannin),印楝德林(meldenin),6-乙醯氧基-7-酮基-14β 15 -環氧苦楝子新素-1,5-二烯-3-O-D-吡喃木糖甙(6-acetoxy-7-oxo-l4β 15 -epoxymeliacin-1,5-diene-3-O-D-xylopy-ranosi-de),6,11-二乙醯氧基-7-酮基-14β 15 -環氧苦楝子新素-1,5-二烯-3-O-吡喃葡萄糖甙(6,11-diacetoxy-7-oxo-l4β 15 -e-poxymeliacin-1,5-diene-3-O- e -glucopyranoside)。種子油含多種脂肪酸,其中不飽和酸約佔85%,主要成分為亞油酸(linoleicacid),油酸(oleic acid);果實油含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亞油酸,油酸,棕櫚酸(palmitic acid),棕櫚油酸(palmitoleicacid)。  

生態環境

1.生於曠野或路旁,常栽培於屋前房後。 2.生於海拔500-2100m的雜木林和疏林內或平壩、丘陵地帶濕潤處,常栽培於村旁附近或公路邊。  

採收和儲藏

秋、冬兩季果實成熟呈黃色時採收,或收集落下的果實。晒乾、陰乾或烘乾。  

資源分布

1.分布北至河北,南至廣西、雲南,西至四川等地。

2.分布於甘肅、河南、湖北、湖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形態特徵

1.楝

落葉喬木,高15-20m。樹皮暗褐色,縱裂,老枝紫色,有多數細小皮孔。二至三回奇數羽狀複葉互生;小葉卵形至橢圓形,長3-7cm,寬2-3cm,先端長尖,基部寬楔形或圓形,邊緣有鈍尖鋸齒,上面深綠色,下面淡綠色,幼時有星狀毛,稍後除葉脈上有白毛外,余均無毛。圓錐花序腋生或頂生;花淡紫色,長約1cm;花萼5裂,裂片披針形,兩面均有毛;花瓣5,平展或反曲,倒披針形;雄蕊管通常暗紫色,長約7mm;子房上位。核果圓卵形或近球形,長1.5-2cm,淡黃色,4-5室,每室具1顆種子。花期4-5月,果熟期10-11月。  

2.川楝

喬木,高達10m。樹皮灰褐色;幼嫩部分密被星狀鱗片。二至三回奇數羽狀複葉,長約35cm;羽片4-5對;小葉卵形或窄卵形,長4-10cm,寬2-4cm,全緣或少有疏鋸齒。圓錐花序腋生;花萼灰綠色,萼片5-6;花瓣5-6,淡紫色;雄蕊10或12,花絲合生成筒。核果大,橢圓形或近球形,長約3cm,黃色或粟棕色,果皮為堅硬木質,有棱,6-8室,種子長橢圓形,扁平。花期3-4月,果期9-11月。  

備註

【功效分類】行氣止痛藥;殺蟲藥

性味】苦;寒;有小毒

【藥材基源】為楝科植物楝Melia azedarach L.的果實。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10g。外用:適量,研末調塗。行氣止痛炒用,殺蟲生用。

【出處】《中華本草》

關於「苦楝子」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