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薈葉
A+醫學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蘆薈葉 | 中藥圖典 |
蘆薈葉 Lú Huì Yè |
|
---|---|
別名 | |
功效作用 | 瀉火,通經,殺蟲,解毒。治白濁,尿血,婦女經閉、帶下,小兒驚癇、疳積,燙傷,痔瘡,疥瘡,癰腫。 |
英文名 | Aloe leaf |
始載於 | 《嶺南採藥錄》 |
毒性 | 有毒(一說無毒) |
歸經 | 肝經、大腸經 |
藥性 | 寒 |
藥味 | 苦、澀 |
【出處】
出自《嶺南採藥錄》。
1.《植物名實圖考》:油蔥,即羅幃草。
2.《嶺南雜記》:油蔥形如水仙葉,葉厚一指,而邊有刺。不開花結子,從根發生,長者尺余。破其葉,中有膏,婦人塗掌中以澤發代油。按油蔥,粵西人以其膏治湯火的傷有效。又名羅幃花,如山丹。象鼻草,初生如舌,厚潤有刺,兩葉對生,高可尺余,邊微內翕。外葉冬瘁,內葉即生,栽之盆玩,喜陰畏漢,蓋即與仙人掌相類。產大理者,夏發莖,開小尖瓣黃花
【拼音名】 Lú Huì Yè
【英文名】 Aloe leaf
【植物形態】①斑紋蘆薈,又名:油蔥(《嶺南雜記》),象鼻草(《綱目拾遺》),象鼻蓮、羅幃草、羅幃花(《植物名實圖考》),篾草、龍篾草、龍角、烏七。
多年生肉質草本。根系須狀;短莖或無莖。葉簇生,螺旋狀排列;直立,肥厚;狹披針形,長10~20厘米,寬1.5~2.5厘米,厚5~8毫米,先端漸尖,邊緣有刺狀小齒,基部闊而包莖。花莖單生或分枝,高60~90匣米;總狀花序,疏散;花柄長約2.5厘米,黃色或有紫色斑點,具膜質苞片;花被簡狀,6裂,裂片稍向外彎;雄蕊6,有時突出,花藥2室,背著生;子房上位,3室,花柱線形。蒴果三角形,長約8毫米。花期7~8月。
廣東、廣西、福建、四川等地有栽培。
②庫拉索蘆薈,詳"蘆薈"條。
【採集】全年可采,鮮用或晒乾用。
【化學成分】斑紋蘆薈葉含蘆薈苦素,即2-丙酮基-8-D-吡喃葡萄糖-7-羥基-5-甲基對氧萘酮。
蘆薈屬的葉中還含有一種新的苦味的糖甙,叫蘆薈寧,即甲基乙酸。
【藥理作用】參見"蘆薈"條。
【性味】苦澀,寒。
①《生草藥性備要》:"味澀,性平。"
②《南寧市藥物志》:"苦,寒,有小毒。"
③《四川中藥志》:"性寒,味苦澀,無毒。"
【功用主治】瀉火,通經,殺蟲,解毒。治白濁,尿血,婦女經閉、帶下,小兒驚癇、疳積,燙傷,痔瘡,疥瘡,癰腫。
|
關於「蘆薈葉」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