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莽草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石莽草
Shí Mǎnɡ Cǎo
別名 石辣蓼、頭花蓼、小紅藤、太陽草、滿地紅、四季紅、火溜草、紅花地丁、繡球草、驚風草、小銅草、小紅草、省訂草、紅岩花葉、雷公須、火眼丹、水繡球、草石椒、太陽花、省丁草、銅礦草、青影子、小紅蓼、骨蟲草、沙灘子
功效作用 解毒散瘀利尿通淋。治痢疾腎盂炎膀胱炎尿路結石風濕痛,跌打損傷瘡瘍濕疹
英文名  
始載於 廣西中藥志
毒性 無毒
歸經  
藥性
藥味

石莽草 (《廣西中藥志》)

【漢語拼音】shi mang cao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olygonum capitatum Buch.-Ham.exD.Don

中藥化學成分】頭花蓼全草含苯甲醛(benzaldehyde),乙酸(acetic acid),24-羥基二十四烷-3-酮(24-hydroxytetracosanone-3),29-羥基二十九烷-3-酮(29-hydroxynonacosanone-3),β-谷甾醇 (β-sitosterol),沒食子酸(gallic acid)[1]。

異名】石辣蓼(《廣西中藥志》),頭花蓼、小紅藤(《廣西植物名錄》),太陽草(《雲南中草藥》),滿地紅、四季紅、火溜草(《文山中草藥》),紅花地丁、繡球草、驚風草、小銅草、小紅草(《雲南中草藥選》)。

【來源】為科植物頭花蓼的全草。

【植物形態】頭花蓼 ,多年生草本。莖蔓延,先端斜升向上,表面紅色,節處著生柔毛。葉互生,橢圓形,長2.5~5厘米,寬1~2厘米,先端急尖,基部楔形,全緣,具緣毛,邊緣及葉背往往帶紅色;葉柄帶紅色,長約1~3毫米,基部具耳,包莖托葉鞘狀,先端平整,被長柔毛。總狀花序直立,近球形;花被淡紅色,5深裂,裂片橢圓形,先端略鈍,長約2毫米;雄蕊8,花絲白色,透明,腺體黃綠色,長圓形,位於花絲基部,花藥淡藍色;子房上位,綠黃色,表面光滑,花柱上部3裂,柱頭槌形。瘦果包於宿存的花技內,卵形,具3棱,光滑無毛。花期8~10月。果期9~11月。生於岩石上。分布我國西南部。

【採集】9~10月採收,晒乾或鮮用。  

藥理藥性

【藥理】抗感染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銅綠假單細胞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藥性】苦,辛,涼

①《貴州草藥》:"性平,味酸,微苦。"

②《廣西中草藥》:"味苦,辛,性平,無毒。"

③《雲南中草藥》:"酸,涼。"  

功效

【功用主治】解毒散瘀,利尿通淋。治痢疾腎盂炎膀胱炎,尿路結石,風濕痛,跌打損傷瘡瘍濕疹

①《廣西中藥志》:"祛風濕,散瘀止痛。治風濕,跌打。"

②《廣西中草藥》:"解毒消炎。治痢疾,皮膚潰瘍,無名腫毒。"

③《雲南中草藥》:"清熱利尿,通淋。"  

用法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0.5~1兩。外用:搗敷,煎水洗,或熬膏塗。

【宜忌】《廣西中藥志》:"孕婦及無實熱者忌用。"

【選方】①治風濕痛:石莽草煎水蒸洗。(《廣西中藥志》)

②治痢疾:石莽草二兩,水煎,日分二次服。(《廣西中草藥》)

③治血尿、膀胱炎:鮮太陽草一兩,水煎服。若血止仍尿痛則加背蛇粉一分,水煎服。(《雲南中草藥》)

④治瘡瘍、麻風潰爛:石莽草一斤,九里明五兩,爬山虎五兩,桉樹葉五兩。水煎成膏,加梅片二錢攪勻。塗患處,每日一次。(《廣西中草藥》)

⑤治腎盂腎炎尿道結石,跌打損傷:頭花蓼五錢至一兩,煎服。(《雲南中草藥選》)

⑥治跌打瘀腫:石莽草打爛,酒炒外敷。(《廣西中藥志》)

⑦治尿布疹、黃水瘡:鮮太陽草煎水,洗患處。(《文山中草藥》)

⑧治爛瘡:石莽草、爬山虎、九里明各適量,水煎,洗患處。(《廣西中草藥》)

關於「石莽草」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