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薯莨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白薯莨
Bái Shǔ Lànɡ
白薯莨
別名 山仆薯、板薯、那亞、榜花薯、葉板茨、榜薯、野葛薯、山薯、白米茹糧、地遍、山朴薯、大力王
功效作用 清熱解毒消腫。主癰疽腫毒;梅毒下疳跌打腫痛
英文名 Rhizome of Hispid Yam
始載於 生草藥性備要
毒性 有毒
歸經  
藥性
藥味

種中文名:白薯莨

種拉丁名:Dioscorea hispida Dennst.中國植物志:16(1):099

英文植物志:24:290

種別名 :榜薯、野葛薯、大力王、山仆薯、板薯  

形態特徵及分布生境

多年生有刺藤本,長達30m;塊莖大小不一,卵形或長卵形,外表褐色,散生鬚根,斷面鮮時白色。掌狀複葉,有長葉柄,3小葉,中間葉片較大,兩側葉片較小,偏斜。花雌雄異株雄花序長15—50cm,被柔毛。蒴果反曲,長4-6cm,寬2.5-4cm;種子有翅。花期夏季,果期秋季。

地理分布:分布於福建、廣東、廣西,雲南等省區;熱帶其他地區也有。

生 境:生於海拔1500米以下的溝谷,林邊或灌叢中。  

成分及毒理毒性

毒 性:雲南民間反映有毒。中毒症状黃獨相似,小鼠腹腔注射10g/kg塊根的水提取物,1—3分鐘後出現顫抖,狂跳而死;1g/kg塊根的酸水提取物,出現活動減少、嘔吐狀,5-10分鐘死亡[A-25]。

化學成分:根含有毒成分薯蕷鹼(dioscorine)(31—2)和薯蕷次鹼(dioscorecine),屬於含內酯環的托品類生物鹼

化學成分:具有擴瞳和局部麻醉作用,對中樞神經系統有類似印防己毒素的作用,但作用較弱,嚴重者麻痹中樞而引起死亡,小鼠腹腔注射薯蕷鹼的LD50為60mg/kg[1]。

毒 理:根含有毒成分薯蕷鹼(dioscorine)(31—2)和薯蕷次鹼(dioscorecine),屬於含內酯環的托品類生物鹼。  

藥用價值

屬中文名:薯蕷屬

屬拉丁名:Dioscorea

科中文名:薯蕷科

科拉丁名:Dioscoreaceae

【來源】薯蕷科薯蕷屬植物白薯莨Dioscorea hispida Dennst.,以塊莖入藥。全年可采,洗淨切片,晒乾。

性味歸經】甘,涼。有毒。該物種為中國植物圖譜資料庫收錄的有毒植物,其毒性為雲南民間反映有毒。中毒症状與黃獨相似,小鼠腹腔注射10g/kg塊根的水提取物,1—3分鐘後出現顫抖,狂跳而死;1g/kg塊根的酸水提取物,出現活動減少、嘔吐狀,5-10分鐘死亡。

【功能主治】解毒消腫,去瘀止血。外用治瘡癰腫毒,跌打扭傷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鮮品適量,搗爛敷或煎水洗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關於「白薯莨」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