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櫟蔀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白櫟蔀
Bái Lì Bù
別名 白櫟蒲
功效作用 健脾消積,理氣清火,明目。治疝氣疳積火眼赤痛。
英文名  
始載於 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毒性  
歸經  
藥性
藥味

中藥大辭典》:白櫟蔀

【出處】 《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拼音名】 Bái Lì Bù

【來源】 為殼斗科植物白櫟果實上帶有蟲癭的總苞。

【原形態】 白櫟,又名:金剛櫟,白反櫟、栭櫟、柞子柴、白斗、櫪柴、白柴蒲樹。落葉喬木,高達25米。小枝密生灰黃色至灰褐色絨毛。葉互生,革質,倒卵形至倒卵狀橢圓形,長7~14厘米,寬3~7厘米,先端鈍,基部楔形,邊緣有波狀齒,上面被疏星狀毛或近於無毛,下面密生灰色星狀絨毛;葉柄長3~10毫米。花單性,雌雄同株;雄花柔荑花序,長6~7厘米,花被片6,被柔毛;雄蕊6,罕8;雌花單生或2~3朵聚生,子房3室,柱頭3~4。殼斗淺杯狀,高4~8毫米,直徑8~11毫米,氈片卵狀披針形,覆瓦狀排列。堅果圓錐形或長卵形,高約1.2~2.4厘米,直徑0.7~1.1厘米。花期4月。果期10月。

【生境分布】 生於丘陵的山坡、林中。分布長江流域及華南各省。

化學成份】 白櫟的殼斗、樹皮均含鞣質,種子含澱粉30%。

【功效與作用】 健脾消積,理氣清火,明目。治疝氣疳積火眼赤痛。

【附方】 ①治大人疝氣及小兒溲如米泔:白櫟蔀三至五個,煎東加白糖服。

②治小兒疳積:白櫟蔀七至八錢,麥芽二錢,野剛子(烏錢科醉魚草)根四至五錢。水煎,早晚各服一次。忌食酸辣、芥菜、香味食物。

③治火眼辦痛:白櫟蔀煎服。(①方以下出《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④治頭:白櫟果實總苞燒灰存性,研細末,香油調敷患處。(《溫州地區藥源普查總結》)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白櫟蔀

【出處】 出自《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拼音名】 Bái Lì Bù

【別名】 白櫟蒲

【來源】 藥材基源:為殼斗科植物白櫟帶有蟲癭的果實、總苞或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Quercus fabri Hance

採收和儲藏:帶蟲癭的果實及總苞,秋季採集,晒乾。根全年可采,鮮用或晒乾。

【原形態】 落葉喬木,高達20m。或長成灌木狀。小枝有溝槽,密被灰色或灰褐色絨毛。葉互生;葉柄長3-5mm,被棕黃色絨毛;葉片革質,倒卵形或橢圓狀倒卵形,長7-15cm,寬3-8cm,先端鈍或短漸尖,基部窄楔形或窄楔形或窄圓形,邊緣具波狀齒或粗鈍齒,上面被疏星狀絨毛或近無毛,下面密生灰色星狀絨毛,側脈8-12對。花單性,雌雄同株;花序軸被絨毛,雄花或葇荑花序,長6-7cm,花被片6,被柔毛;雄蕊6,罕8;雌花序長1-4cm,單生或2-4朵聚生,子房3室,柱頭3-4。殼斗杯形,包圍堅果約1/3,高4-8mm,小苞片卵狀披針形,排列緊密,在口緣外伸出;堅果長橢圓形,直徑0.7-1.2cm,高1.7-2cm,無毛,果臍略隆起。花期4月,果期10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1900m以下的丘陵山區林中,多與麻櫟、楓香等混生,有時成次生矮林。

資源分布:分布淮河以南、長江流域及華南、西南各地。

【性味】 苦;澀;性平

【功效與作用】 理氣消積;明目解毒。主疳積;疝氣;泄瀉痢疾;火眼赤痛;瘡癤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21g.外用:適量,煅炭研敷。

【摘錄】 《中華本草》

關於「白櫟蔀」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