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學/肺吸蟲病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病理學》 >> 寄生蟲病 >> 肺吸蟲病
病理學

病理學目錄

肺吸蟲病(paragonimiasis)主要是肺吸蟲蟲體(童蟲及成蟲)在人體內穿行或寄居所引起的疾病,病變以在器官或組織內形成互相溝通的多房性小囊腫為特點。近年來對肺吸蟲的研究獲得較大的進展,發現了許多新亞種。在我國除東北和浙江老疫區外,還發現安徽、江蘇以及四川、貴州、湖北、湖南及河南等省的新流行區。前者以衛氏肺吸蟲(Paragonimus westermani)感染為主;後者以斯氏肺吸蟲(Paragonimus skrjabini)感染為主。亞洲各國如朝鮮、日本及菲律賓等也有本病流行。

【病因及感染途徑】

肺吸蟲各蟲種的生活史及其與宿主的關係基本相同。成蟲主要寄生在人及其他哺乳動物如貓、犬、豬、虎、豹等的肺內,也可寄生於肺以外的組織或器官。衛氏肺吸蟲蟲體大小約為9×5×3mm,呈扁平卵圓形,具有較強的收縮運動能力。蟲卵主要隨痰咳出,以後在水內孵化成毛蚴。毛蚴侵入第一中間宿主淡水螺內經過胞蚴、雷蚴等發育階段最後成為尾蚴。尾蚴進入第二中間宿主淡水石蟹或蝲蛄的體內發育成為囊蚴。人若進食含有此種囊蚴的生的或未煮熟的石蟹或蝲蛄時,囊蚴隨之進入消化道,經消化液作用脫囊成為童蟲。童蟲的活動能力很強,加上所分泌的酶的作用,可穿過腸壁到腹腔漿膜表面匍匐遊行,其中多數童蟲沿肝表面向上移行,直接貫穿膈而達胸腔,進而侵入肺內並發育為成蟲。少數童蟲停留於腹腔內,繼續發育,並穿入肝臟淺層或大網膜成為成蟲。偶爾可沿縱隔大血管根部及頸內動脈周圍軟組織向上移行,經破裂孔而侵入顱中凹,再經顳葉枕葉的底部侵入腦組織。蟲體侵入器官或組織後除引起該處病變外,還可以繼續穿行到其他部位,引起病變。一般從囊蚴進入體內到在肺內成熟產卵,約需2~3個月。在蟲在宿主體內一般可活5~6年。

【病變】

肺吸蟲的致病作用,主要由蟲體(童蟲及成蟲)引起。蟲體在組織內遊走或定居,對局部組織造成機械性損傷;蟲體代謝產物等抗原物質會導致人體的免疫病理反應。由於肺吸蟲卵在人體內不能發育成毛蚴,不分泌可溶性抗原,因此與血吸蟲卵所致的病變不同,僅引起異物肉芽腫反應。

【基本病變】

(1)漿膜炎:蟲體在體腔內移行和寄生時,在早期引起纖維素性或漿液纖維素性腹膜炎胸膜炎滲出液內可找到蟲卵,具有臨床診斷價值。日久後可因纖維化引起腹腔內器官間粘連、胸膜粘連甚至胸腔閉鎖

(2)組織破壞及竇道形成:蟲體在組織中穿行時引起壞死出血,形成迂迴的窟穴狀病灶或竇道(圖19-14),其中可見蟲卵,周圍有輕度嗜酸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浸潤,以後可發展為纖維化。

肺吸蟲病的竇道


圖19-14 肺吸蟲病的竇道

在嗜酸性白細胞浸潤的基礎上,有壞死腔穴和竇道形成,蟲體已移行他處

(3)蟲囊腫形成:童蟲或成蟲在器官內定居時,最初引起組織壞死及出血,繼而引起強烈的炎性反應,其中除嗜酸性粒細胞外,還有多量中性粒細胞而形成膿腫。隨後膿腫周圍有肉芽組織纖維組織包繞,形成囊腫。囊內可含有蟲體、蟲卵及Charcot-Leyden結晶,囊內容物為棕色粘稠液體。進入囊壁內和周圍組織的蟲卵,可形成異物肉芽腫。由於蟲體有遊走習性,故可離開原囊腫,在其附近繼續破壞組織,形成新囊腫。囊腫間常以竇道互相溝通,形成多房性囊腫。囊腫內成蟲如遷移或死亡、溶解後,囊內容物可被逐漸吸收,囊腫為肉芽組織所充填,最後形成瘢痕

【各器官的病變】

(1)肺:胸膜廣泛粘連,在增厚的胸膜和肺內有新舊不一、散在或群集的蟲囊腫,囊腫大小不等,囊內可找到蟲體和蟲卵(圖19-15)。肺的蟲囊腫常侵犯支氣管壁,使之與囊腫相通。臨床上患者每因上述病變而有胸痛咳嗽痰中帶血或爛桃樣血痰。痰中可查見蟲卵、嗜酸性粒細胞和Charcot-Leyden結晶。囊腫及其周圍肺組織可繼發細菌感染,有時可並發氣胸膿胸甚至血胸慢性病例有明顯的肺纖維化

實驗性狗肺吸蟲囊腫之剖面


圖19-15 實驗性狗肺吸蟲囊腫之剖面

囊內可見兩條肺吸蟲

(2)腹腔:腹腔器官間往往有廣泛粘連。在大網膜腸系膜和大、小腸表面,甚至肝表面,可見分散或成群的蟲囊腫。囊腫多者可形成腫塊。

(3)腦:腦的受累以兒童及青年較多。病變多見於大腦顳葉及枕葉,侵犯小腦者少見。由於腦組織柔軟,蟲體易於移行,故可侵入內囊、基底節、頂葉額葉腦室及對側大腦。蟲體穿過腦室時,常可在腦脊液內查見蟲卵。腦的肺吸蟲病病變與肺部所見大致相同,蟲囊腫周圍組織可有出血、軟化及膠質細胞增生

(4)皮下結節:系成蟲從腹腔穿入軟組織所致,比較少見,約見於10%的病例。皮下結節可呈遊走性(因蟲體移行所致),並主要分布於腹、背、臀、陰囊大腿等處,由蟲囊腫構成,大小約為1.5~2.5cm,可成群、成串出現,如穿通皮膚則可形成潰瘍

(5)其他器官:腹腔內的蟲體如穿行到腹膜後組織,可累及腎周脂肪組織、腎、腎上腺腰大肌等。蟲體如穿入背部深層肌肉,甚至穿過胸椎間孔(大多在第10胸椎水平上下)而進入硬脊膜腔,可在該處形成蟲囊腫而壓迫脊髓。蟲體如穿過腹股溝內環,可引起精索和陰囊受累。此外,眼窩眼瞼心包等處亦有受累的報告。

近年來在四川、雲南、貴州、湖南等地發現一種肺吸蟲病,大多認為系斯氏肺吸蟲所致,但亦有認為是由一種新型肺吸蟲——四川肺吸蟲引起者。與衛氏肺吸蟲不同,人體不是它的適宜宿主,蟲體侵入人體後不易發育為成蟲和產卵,故組織中所見多為童蟲。它引起的全身和局部過敏反應均較強烈,血中嗜酸性粒細胞明顯增高,局部組織炎症反應中亦以嗜酸性粒細胞為主,而中性粒細胞較少。肺部損害較輕,而以多發性、遊走性皮下結節為多見。主要分布於胸、腹部及大腿內側。皮下結節內沒有蟲卵,也很難查見蟲體偶可見到童蟲。由於蟲體進入肝的數目較多,而且在肝內寄居的時間較長,因而可引起明顯的甚至嚴重的肝損害。腦內出血並伴蛛網膜下腔出血者也較多見。其他如眼眶、心包、胸膜等亦可受累。

參考

32 華支睾吸蟲病 | 絲蟲病 32
關於「病理學/肺吸蟲病」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