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學/卵巢性腺間質腫瘤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病理學》 >> 女性生殖系統疾病 >> 卵巢腫瘤 >> 卵巢性腺間質腫瘤
病理學

病理學目錄

本組腫瘤系來源於原始性腺中的性索及間質組織,包括粒層細胞瘤泡膜細胞瘤纖維瘤支持細胞——間質細胞瘤兩性母細胞瘤及伴有環狀小管的性索瘤等,大多數能產生性激素,引起相應的臨床表現。最常見的是粒層細胞瘤和泡膜細胞瘤。

(一)粒層細胞瘤

粒層細胞瘤(granulosa cell tumor)約佔卵巢腫瘤的1%~9%,好發年齡為45~55歲,少數也可發生於青春期前或幼女。腫瘤常產生雌激素,在青春期前表現性早熟、乳房增大、出現陰毛初潮提前等;在青春期後則由於引起子宮內膜增生症而出現月經紊亂

病理變化】

肉眼觀,腫瘤呈圓形、卵圓形或分葉狀,大小不等,多數小於15cm,表面光滑,常有完整的包膜。切面多為實性,質地稍硬,腫瘤呈黃白色,有些可呈囊性變,常有壞死出血區。多為單側性。鏡下,瘤細胞多呈小圓形或多角形,胞漿少。核圓、橢圓或梭形,核膜清楚,核內常可見縱溝,核染色質細,可見1~2個核仁核分裂像較少見。組織學類型有以下幾種:分化較好的瘤細胞常排列成小卵泡型(圖13-20),呈菊形團或小腺泡狀,中央為粉染蛋白液或退化細胞核,稱Call-Exner小體;有的排列呈大卵泡型、樑柱型或島狀等;分化較差的瘤細胞常排列呈瀰漫型或波紋狀、腦回狀或肉瘤構型

粒層細胞瘤


圖13-20 粒層細胞瘤

瘤細胞排列成小卵泡型,部分細胞核呈現核溝

粒層細胞瘤為低度惡性腫瘤,預後尚好,晚期複發是該瘤的特點。5年存活率為80%~90%,10年存活率為70%左右。轉移和複發多發生在腹腔內,遠處轉移很少。若浸潤包膜或破裂,腫瘤可侵及鄰近器官或對側卵巢

(二)泡膜細胞瘤

卵巢泡膜細胞瘤(theca cell tumor)比粒層細胞瘤少見,其發病率僅為粒層細胞瘤的1/3,占所有卵巢腫瘤的0.5%~1%。也有分泌雌激素的功能,常和粒層細胞瘤混合存在。發病年齡較晚,多數為絕經後婦女,發生在青春期前很少,不到1%。

【病變】

肉眼觀,絕大多數為單側,中等大小,與殘留的卵巢組織界限清楚,但無包膜,質硬。切面實性,可有小囊,也有多房者。瘤組織因含脂質而呈淺黃色,間有灰白色纖維組織或類似纖維瘤的旋渦狀結構。鏡下,瘤細胞形態與正常泡膜細胞相似,胞體形態肥胖呈梭形,胞漿豐富淡染(圖13-21)。細胞核卵圓形,無核分裂像。瘤細胞排列緊密,形成寬闊的束帶狀,呈不規則交錯分布或漩渦狀排列,其間被大小不等的間質結締組織條索所分隔。用特殊染色法可見泡膜細胞內含有豐富的類脂質物質,可與纖維瘤鑒別;用銀染色法可見網狀纖維圍繞每個細胞,此與粒層細胞瘤時出現於整個細胞團周圍者不同。

卵巢泡膜細胞瘤


圖13-21 卵巢泡膜細胞瘤

在卵巢泡膜細胞樣瘤細胞中混雜一些空泡狀黃體化細胞

泡膜細胞瘤基本為良性腫瘤,僅有個別複發者,但由於泡漠細胞瘤比粒層細胞瘤分泌更多的雌激素,所以並發子宮內膜癌的機會比粒層細胞瘤高,因此,術前診斷性刮宮以排除宮內膜病變是必要的。

32 卵巢上皮性腫瘤 | 卵巢生殖細胞腫瘤 32
關於「病理學/卵巢性腺間質腫瘤」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