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果藤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球果藤
Qiú Guǒ Ténɡ
別名 表藤、淮通、漢防已、土防已
功效作用 祛風通絡;利水通淋。主風濕痹痛;勞傷疼痛;水腫小便淋痛
英文名 root of Berry-bearing Aspidocarya
始載於 中國種子植物科屬辭典
毒性  
歸經 肝經膀胱經
藥性
藥味

所屬卷:Aspidocarya Hook. f. et Thoms

所屬科:Menispermaceae

中文名:球果藤

文獻來源:Aspidocarya uvifera Hook.f.et Thoms.(1855)et(1872);Diels(1910).  

形態特徵

藤本,長可達7米或更長;枝具皺紋狀條紋,被糙毛狀柔毛。葉紙質,卵圓狀心形或闊卵狀心形,長9-18厘米,寬8-16厘米,頂端漸尖或驟尖,基部常深心形,彎缺圓,後裂片常叉開,圓或短尖,邊全緣或偶有3裂,兩面被糙毛狀柔毛,通常下面較密,有時上面僅脈上有毛;掌狀脈5-7條,中脈兩側各有2或3條側脈,連同網脈均在下面凸起;葉柄基部稍腫脹且微扭曲,長8-15厘米。圓錐花序很長,通常約30餘厘米,有時達45—50厘米,分枝疏散,被稍密的糙毛狀柔毛;雄花萼片外輪長1(—1.5)毫米,中輪長2(—2.5)毫米,內輪長2.5(—3.3)毫米,背面均被柔毛,最內輪的明顯內凹,微透明,且背面無毛,長3(—3.5)毫米,寬約2毫米;花瓣6,淡黃色,長約2毫米,寬約1—1.5毫米;聚藥雄蕊長約2.5毫米。雌花未見(參閱屬之記載)。果序稍粗壯,被糙毛狀柔毛,果梗長1—1.5厘米,頂端膨大呈頭狀;核果橢圓形,長約2厘米,成熟時紅色,內果皮長1.2—1.6厘米。花期4-5月,果期9-10月。

分布及生境:產雲南南部和西南部;生密林中。錫金和印度東北部(大吉嶺為模式產地)也有。

植物的用途及功能:本種果實的形狀以及肉質果皮的風味均似葡萄種名uvifera(產葡萄的)即寓意於此。  

藥用價值

【藥 名】:球果藤

【拼 音】:QIUGUOTENG

【來 源】:為防己科植物球果藤的根。

【功 效】:涼血散瘀祛風除濕。

【主 治】:風濕病痹證筋骨疼痛、肢麻症、水腫

性味歸經】:苦,寒。肝、膀胱二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一12克。外用:搗敷或研末。

【動植物資源分布】:主要分布貴州、雲南等省。

【拉丁名】:球果藤 Aspidocarya』 uvifera Hook. F et Thoms.

【考 證】:始載於《中國種子植物科屬辭典》。

關於「球果藤」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