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蠣肉
A+醫學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牡蠣肉 | 中藥圖典 |
牡蠣肉 Mǔ Lì Ròu |
|
---|---|
別名 | 蠣黃 |
功效作用 | 滋陰養血。治煩熱失眠,心神不安,丹毒。 |
英文名 | Oyster |
始載於 | 《本草綱目拾遺》 |
毒性 | 無毒 |
歸經 | 心經、肝經 |
藥性 | 平 |
藥味 | 甘、咸 |
【牡蠣肉的功效介紹】: 牡蠣肉 (《本草拾遺》)
目錄 |
異名
蠣黃(《綱目》)。
來源
為牡蠣科動物近江牡蠣等的肉。
形態
1.近江牡蠣,貝殼呈圓形、卵圓形、三角形或略長,殼堅厚,較大者殼長100-242mm,高70-150mm,左殼較大而厚,背部為附著面,形狀不規則。右殼略扁平,表面環生薄而平直的鱗片,黃褐色或暗紫色,1-2年生的個體,鱗片平薄而脆,有時邊緣呈游離狀;2年至數年的個體,鱗片平坦,有時後緣起伏略呈水波狀;多年生者鱗片層層相疊,甚為堅厚。殼內面白色或灰白色,邊緣常呈灰紫色,凹凸不平,鉸合部不具齒,韌帶槽長而寬,如牛角形,韌帶紫黑色。閉殼肌痕甚大,位於中部背側,淡黃色,形狀不規,常隨殼形變化而異大多為卵圓形或腎臟形。
2.長牡蠣,貝殼呈長條形,堅厚,一般殼長140-330mm,高57-115mm,長比高約大3倍,已知最大的長達722mm。左殼稍凹,殼頂附著面小,右殼較平如蓋,背腹緣幾乎平行,殼表面淡紫色、灰白色或黃褐色。自殼頂向後緣環生排列稀 疏的鱗片,略呈波狀,層次甚少,沒有明顯放射肋。殼內面瓷白色,韌帶槽長而寬大,閉殼肌痕大,位於殼的後部背側,呈棕黃色馬蹄形。
3.大連灣牡蠣,貝殼略呈三角形,殼堅厚,一般殼長55-63mm,寬95-130mm,殼頂尖,至後緣漸加寬。右殼較扁平,如蓋狀,殼頂部鱗片趨向癒合,較厚;漸後腹緣鱗片漸疏鬆,且起伏呈波狀,無顯著放射肋。殼表面淡黃色,雜以紫褐色斑紋,左殼突起,自頂部開始有數條粗壯放射肋,邊緣肋上的鱗片堅厚翹起。殼內而凹陷如合狀,白色,鉸合部小,韌帶槽長而深呈長三角形。閉殼肌痕白色或帶紫色,位於背後方。
4.密鱗牡蠣,貝殼呈圓形或卵圓形,殼堅厚,一般長46-122mm,高58-138mm。左殼較大而凹氏陷,殼頂為附著面,形狀常不規則。右殼頂部鱗片癒合,較光滑,漸向腹緣鱗片環生漸密,薄、脆呈片狀,以覆瓦狀緊密排列,有放射肋多條,使腹緣略呈波狀,殼表面灰青色混雜紫褐色。殼內面白色,稍帶珍珠樣光澤。鉸合部兩側常有小齒1列,約5-8個。韌帶槽較短,呈三角形。閉殼肌痕較大。
化學成分
近江牡蠣與大連灣牡蠣肉含糖元63.55%,牛磺酸1.3%,10種必需氨酸1.3%,無機鹽(銅、鋅、錳、鋇、磷、鈣)17.6%,谷胱甘肽,維生素A、B1、B2、D及F(即亞麻酸和亞油酸)。含碘1~11.53ppm(乾重)。脂類中含一種糖脂,其糖由二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岩藻糖構成。另有一種鞘類磷脂,含糖(葡萄糖、阿拉伯糖、岩藻糖)22.0%,氨基己糖7.26%,甲基戊糖10.45%,磷0.47%。另報導長牡蠣的脂類物質中含甾醇,它的氫化產物似為菜子甾醇。
性味
甘咸,平。
①《綱目》:甘,溫,無毒。
②《醫林纂要》:甘咸,微寒。
③《隨息居飲食譜》:甘,平。
功用主治-牡蠣肉的功效
①崔禹錫《食經》:治夜不眠,志意不定。
②《本草拾遺》:煮食,主虛損,婦人血氣,調中,解丹毒。於姜醋中生食之,主丹毒,酒後煩熱,止渴。
③《醫林纂要》:清肺補心,滋陰養血。
宜忌
①《七卷食經》:有癩瘡不可食。
②《本草求原》:脾虛精滑忌。
|
關於「牡蠣肉」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