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目椒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牛目椒
Niú Mù Jiāo
別名 白節藤、九牛入程、扣帶鎖紅、牛目周
功效作用 祛風除濕;利水消腫。主風寒濕痹;寒濕水腫
英文名  
始載於 新華本草綱要
毒性 大毒
歸經 心經肝經腎經
藥性
藥味

所屬卷:Strychnos Linn.

所屬科:Loganiaceae

中文名:牛目椒

其它中文名:三脈馬錢、登歐梅羅(廣東海南)

文獻來源:Strychnos cathayensis Merr. (1934); Chun (1940); Merr.et Chun (1940);C.Tirel-Roudet(1972);海南植物志(1974).  

形態特徵

攀援灌木,除花序被疏毛外,余均無毛。枝棕色,圓柱形,具明顯條紋;刺鉤成對,彎曲。葉近革質,長圓狀橢圓形或窄長圓形,長約6-10厘米,寬約2-4厘米,頂端短漸尖,基部鈍或略呈心形,葉面光亮,無毛,或僅沿中脈基部被柔毛,葉背無光澤並沿脈具散生柔毛,基生三出脈葉背突起,網脈顯著;葉柄長2-4毫米,被茸毛。聚傘圓錐花序頂生,或生於上部葉腋內,高約3-4厘米,稠密、多花;具總梗和花柄,後者長約2毫米。花5數,小苞片卵狀三角形,長約1毫米,急尖;花萼長約1毫米,萼裂片卵形,頂端短尖,邊緣睫毛狀;花冠白色,花管長約12毫米,外被乳突點,3倍長於裂片,裡面無毛,花冠裂片長3.5毫米,略增厚,被乳突狀疣點;雄蕊著生於花管喉部,花絲短,長約0.5毫米,基部著生;花藥長圓形,長1—2毫米,頂端圓形,無毛;雌蕊高約1厘米,子房卵圓形,無毛,高約1毫米;花柱細長,近無毛;柱頭頭狀。漿果球形,直徑1.5-3厘米,外果皮薄且具條紋;種子2-7枚,盤狀,直徑1—1.5厘米,表面具小刺。 花期3-4月,果期10月。  

分布及生境

產河口、屏邊、西雙版納;生於低海拔叢林陰處。分布於廣東、廣西。越南北部也有。

植物的用途及功能:種子和根有解熱、止血作用,治頭痛、心氣痛、刀傷、瘧疾等。  

藥名牛目椒

【來 源】:為雙子葉植物藥馬錢科植物牛目椒的根和種子。

【功 效】:祛風除濕,散寒止痛,止血利水,祛邪截瘧

【主 治】:用於風寒濕痹,腰膝冷痛,四肢麻木不仁、手足拘攣,關節疼痛,風寒頭痛,心氣痛、牙痛咽喉痛外傷所致出血水腫小便不利等證。

性味歸經】:甘、苦、辛,溫,有毒。肝、心、腎三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3-0.9克,外用:適量研末調塗患處。

【別 名】:三脈馬錢、登歐梅羅(海南)

【動植物資源分布】:分布福建、台灣、廣東、廣西和雲南等省區。

【拉丁名】:牛目椒Strychnos Cathayensis Merr.

【考 證】:始載於《新華本草綱要》。

中藥化學成分】:華馬錢種子含生物鹼:戴氏馬錢鹼(diabo-line),11-甲氧基戴氏馬錢鹼(11-mmethoxydiaboline),亨氏馬錢醇鹼(henningsoline)[1].

關於「牛目椒」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