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江紅
A+醫學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滿江紅 | 中藥圖典 |
滿江紅 Mǎn Jiānɡ Hónɡ |
|
---|---|
別名 | 紅浮飄、紅浮萍、紫薸、三角薸、草無根、水浮漂、紅浮漂、浮飄、浮漂、帶子薸、紫萍、紅葉草、綠萍 |
功效作用 | 發汗,祛風,透疹。治風濕疼痛,風瘙癮疹,麻疹透發不出,癬瘡,火傷。 |
英文名 | |
始載於 | 《本草綱目》 |
毒性 | 無毒 |
歸經 | 肺經、膀胱經 |
藥性 | 寒 |
藥味 | 辛 |
目錄 |
植物名
基本信息
學名:Azolla imbircata (Roxb.) Nakai
別名:紅萍、紅浮萍、紫薸(piáo)、三角薸
分類:
蕨類植物門(Pteridophyta),真蕨亞門、薄囊蕨綱 (Leptosporangiopsida) 、槐葉蘋目(Salviniales)、滿江紅科(Azollaceae),滿江紅屬(Azolla Lam.)
形態特徵
生長在水田或池塘中的小型浮水植物。幼時呈綠色,生長迅速,常在水面上長成一片。秋冬時節,它的葉內含有很多花青素,群體呈現一片紅色,所以叫做滿江紅。個體很小,徑約1cm,呈三角形、菱形或類圓形。根狀莖細弱,橫臥,羽狀分枝,鬚根下垂到水中。葉細小如鱗片,肉質,在莖上排列成兩行,互生;每一葉片都深裂成兩瓣:上瓣肉質,浮在水面上,綠色,秋後變紅色,能進行光合作用;下瓣膜質,斜生在水中,沒有色素;孢子囊果成對生於分枝基部的沉水葉片上。滿江紅常與藍藻中的項圈藻(魚腥藻)共生,項圈藻能固定大氣中的氮氣。因此,滿江紅可以作為水稻的優良綠肥,也可作魚類和家畜的飼料。
滿江紅亦稱「紅蘋」「綠蘋」。蕨類植物,滿江紅科。植物體小,三角形,飄浮水面。根叢生。葉小型,肉質,排列成兩行,春季綠色,秋後葉色變紅,形成大片水面被染紅的景觀,十分壯觀,故名滿江紅。繁殖很快,生於水田或湖沼中,我國東南和西南部均普遍分布。全草可作魚類及家畜的飼料,也可供藥用。常與有固氮作用的項圈藻共生,為優良的綠肥。
分布區域
滿江紅科只有1屬、6種,均為水生蕨類植物,幾乎遍佈於世界各地的淡水水域中。中國原產的只有滿江紅一種,主要分布在秦嶺淮河以南各地,河南、山東等地水域亦有分布。
中藥名
別名:紅浮飄、紅浮萍、紫薸、三角薸
來源:蕨類植物滿江紅Azolla imbricata (Roxb.) Nakai,以全草入藥。夏秋採收,鮮用或晒乾。
性味歸經:辛,寒。
功能主治:解表透疹,祛風利濕。用於麻疹不透,風濕關節痛,蕁麻疹,皮膚瘙癢,水腫,小便不利。用法用量: 1~3錢;外用適量,煎水洗患處。
|
關於「滿江紅」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