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香樹葉
A+醫學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楓香樹葉 | 中藥圖典 |
楓香樹葉 Fēnɡ Xiānɡ Shù Yè |
|
---|---|
別名 | |
功效作用 | 治急性胃腸炎,痢疾,產後風,小兒臍風,癰腫發背。 |
英文名 | Leaf of Beautiful Sweetgum |
始載於 | 《本草綱目》 |
毒性 | 有毒(一說無毒) |
歸經 | 脾經、肝經、腎經 |
藥性 | 平 |
藥味 | 辛、苦 |
目錄 |
基本信息
藥名 楓香樹葉
漢語拼音 feng xing shu ye
英文名 Leaf of Beautiful Sweetgum
原植物 Liquidambar formosana Hance
來源 為金縷梅科植物楓香樹的葉。
功效分類 清熱藥。
附註 植物描述,詳見:楓香樹
藥材來源
來源考證
出自《本草綱目》。
採收儲藏
春、夏季採摘,洗淨,鮮用或晒乾。
資源分布
分布於秦嶺及淮河以南各地。
藥材鑒定
性狀鑒別 葉多破碎,完整葉片闊卵形,常狀3裂,長5-12cm,寬7-17cm;中央裂片較長且先端尾狀漸尖,基部心形,邊緣有細鋸齒;上麵灰綠色,正同淺棕色,常狀脈3-5條,在葉下面明顯突起;葉柄長7-11cm,基部鞘狀。質脆,易破碎,揉之有清香氣,味辛、微苦澀。
藥性論述
性味歸經
辛;苦;平。歸脾;腎;肝經。
①《閩南民間草藥》:「辛,平,有小毒。」
②《泉州本草》:「辛苦,性平,無毒。」「入脾、腎、肝三經。」
功效主治
行氣止痛;解毒;止血。用於胃脘疼痛;傷署腹痛;痢疾;泄瀉;癰腫瘡瘍;濕疹;葉血;咳血;創傷出血。
各家論述
⑴《本草綱目》:治癰疽已成,擂酒飲,以滓貼之。
⑵《嶺南採藥錄》:取葉,連細枝煎水洗浴,治產後風、風癱、風腫等症。
⑷《中藥大辭典》:楓香樹葉有止血、治疔瘡、治痢疾、治產後風和小兒臍風之功效。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或鮮品搗汁。外用:適量,搗爛敷。
藥理作用
醇提物製成的止血粉,對犬股動脈出血,肝與脾創面出血,斷肢傷面出血等,皆有一定止血之效,但吸收不夠理想,且藥物受潮後止血效果顯著降低。
化學成分
楓香樹葉含楊梅樹皮素-3-O-(6〃-O-沒食子醯)葡萄糖甙[myricetin-3-O-(6〃-O-galloyl)-glucoside],槲皮素-3-O-(6〃-O-沒食子醯)葡萄糖甙[quercetin-3-O-(6〃-O-galloyl)-glucoside],紫去英甙(astragalin),三葉豆甙(trifolin),異槲皮甙(isoquercitrin),金絲桃甙(hyperin),楊梅樹皮素-3-葡萄糖甙(myricetin-3-O-glucoside),芸香甙(rutin),水晶蘭甙(monotropein),並沒食子酸(ellagic acid),左旋莽草酸(shikimic)。葉中所含鞣的主要成分為:新嗩吶草素(tellimagrandin)Ⅰ及Ⅱ,長梗馬兜鈴素(pedunculagin),木麻黃鞣寧(casuarinin),木麻黃鞣質(casuariin),木麻黃鞣亭(casuarictin),1,2,6-三沒食子醯葡萄糖(1,2,6-tri-O-galloyl-β-D-glucose),(1,2,4,6-tetra-O-galloyl-β-D-glucose),五沒食子醯葡萄糖(penta-O-galloylglucose),楓香鞣質(liquidambin),異皺褶菌素(isorugosin)A、B、D。
藥方選錄
⑴治癰腫發背:楓香樹幼葉和老米飯共搗爛,敷患處。(《閩南民間草藥》)
⑵治痢疾:幼楓樹的枝頭嫩葉一兩。水煎,去渣,白糖調服。(《江西民間草藥驗方》)
⑶治泄瀉:幼楓樹枝頭嫩葉二兩。搗爛,加冷開水擂汁服。(《江西民間草藥驗方》)
⑷治口鼻大小便同時出血:楓香樹脂、葉(燒存性)各一錢。開水沖服。(《閩東本草》)
⑸治小兒臍風:楓樹嫩尖,搗爛取汁內服。(《湖南藥物志》)
⑹治中暑楓香樹嫩葉三錢洗淨杵爛開水送下《閩東本草》
|
關於「楓香樹葉」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