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竹子
A+醫學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木竹子 | 中藥圖典 |
木竹子 Mù Zhú Zi |
|
---|---|
別名 | 嶺南倒捻子、嶺南山竹子、木竹果、冬竹子、龍檬果、羅楝子、黃牙果、染牙果、竹橘、山橘子、山枇杷、大力王、大黃雞卵、酸桐子、白樹子、木竹子、黃牙桔、嚴芽桔、竹節果、不碌果、麥芽仔、粘牙仔、鳩酸、花瓶果、酸果 |
功效作用 | 清熱;生津。主胃熱津傷;嘔吐;口渴;肺熱氣逆;咳嗽不止 |
英文名 | Fruit of Oblongleaf Garcinia |
始載於 | 《本草綱目》 |
毒性 | |
歸經 | 脾經 |
藥性 | 涼 |
藥味 | 甘 |
【拉丁名】:原植物嶺南山竹子Garcinia oblongifolia Champ.
【異名】嶺南倒捻子(《中國樹木分類學》),嶺南山竹子(《廣州植物志》),木竹果、冬竹子、龍檬果、羅楝子、黃牙果、染牙果(《廣西野生資源植物》),竹橘(《陸川本草》)。
【中藥化學成分】木竹子含雙黃酮甙:3,8〃-雙柚皮柴油-7〃-O-葡萄糖甙(3,8-binaringenin-7〃-O-β-glucoside),福樹甙(spicataside),福木甙(fukugiside),香港倒(木念)子甙(xanthochymusside),倭氏藤黃雙黃酮[(+)-volkensiflavone],藤黃雙黃酮(morelloflavone)。還含芹菜素(apienin)和1,3,6,7-四羥基噸酮(1,3,6,7-tetrahydrodyxanthone),3,8〃-雙柚皮素(3,8〃-binaringenin),4〃-羥基(3,8〃-雙柚皮素[4〃-hydroxy-(3,8〃)-binaringenin],GB-1、GB-2。
【來源】為藤黃科植物嶺南山竹子的果實、果核、樹皮。
植物形態
嶺南山竹子常綠喬木,高5~15米。單葉對生;具短柄;倒卵狀矩圓形或倒披針形,長5~10厘米,寬2~3.5匣米,先端鈍或尖,基部漸狹,全緣;革質。花單性,橙色或淡黃色,通常頂生,但亦有腋生;雄花3~7朵聚生,有總梗,萼片4,圓形,花瓣4,例卵形,雄蕊多數。合成一肉質體,位於花的中央;雌花較小,單生,無花梗,萼片4,花辯4,子房卵圓形,無花柱,柱頭盾狀。漿果近球形,黃綠色,直徑2~4厘米。味酸可食。花期5月。果期10月。生於平原或山地下部的樹林中。分布廣西、廣東等地。本植物種仁的脂肪油(木竹子油)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藥用價值
【採集】果實冬季成熟轉黃色時採摘,樹皮全年可采。
【性味】①《桂海虞衡志》:甘。 ②姚可成《食物本草》:味甘,平。
【功用主治-木竹子的功效】①姚可成《食物本草》:主清熱,利百脈,通調水臟,止渴生津,解暑,消酒。 治吐逆不食,關格閉拒不通,脾虛下陷,肛門墜脫不斂。清熱,涼大腸,去積血,利耳目,治咳逆上氣。②《廣西中草藥》:消炎止痛,收斂生肌。
【選方】
①治燒傷,燙傷,濕疹,口腔炎,牙周炎,癰瘡潰爛:山竹子果核或樹皮粉末撒患處。(《廣西中草藥》)
②治鐵砂入肉不出:山竹子鮮果搗爛敷患處。(《廣西中草藥》)
【臨床應用】
①治療小兒消化不良內服50%山竹樹皮溶液,每次30毫升,每天2次。嬰兒酌減。治療170例,用藥3~5天即痊癒。單純性及中毒性均可使用。
②用於拔子彈取山竹樹內皮研碎,加入海棠油,熬成膏狀,外敷患部。用於戰傷拔子彈、彈片,觀察3例,均有效。
【用法用量】內服:生食,適量。外用:適量,搗敷。
|
關於「木竹子」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