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學/醫院感染
醫學電子書 >> 《基礎護理學》 >> 醫院感染的預防與控制 >> 醫院感染 |
基礎護理學 |
|
|
一、醫院感染的定義
醫院感染是指病人或工作人員在醫院內獲得併產生臨床症状的感染。由於感染有一定的潛伏期,因此醫院感染也包括在醫院內感染而在出院後才發病的病人。
二、醫院感染的分類
根據感染來源不同,醫院感染分為:
(一)內源性感染(自身感染) 指免疫機能低下病人由自身正常菌群引起的感染。即病人在發生醫院感染之前已是病原攜帶者,當機體抵抗力降低時引起自身感染。
(二)外源性感染 指由環境他人處帶來的外襲菌群引起的感染。包括:
1.交叉感染 在醫院內或他人處(病人、帶菌者、工作人員、探視者、陪護者)獲得而引起的直接感染。1
2.環境感染 由污染的環境(空氣、水、醫療用具及其它物品)造成的感染。如由於手術室、空氣污染造成病人術後切口感染,注射器滅菌不嚴格引起的B型肝炎流行等。
三、常見的醫院感染
(一)肺部感染
肺部感染常發生在一些慢性嚴重影響病人防禦機制的疾病,如癌、白血病、慢性阻塞性肺炎,或行氣管切開術、安置氣管導管等病人中。判斷肺部感染主要依據臨床表現和X線透視或照片,其發生率在醫院感染中約佔23.3%~42%.肺部感染對危重病人、免疫抑制狀態病人及免疫力衰弱等病人的威脅性大,病死率可達30%-50%。
(二)尿路感染 病人在入院時沒有尿路感染的症状,而在其住院期間24小時後出現症状(發熱、排尿困難等),尿培養有細菌生長,或雖無症状,但尿標本中的白細胞在10個/ml以上,細菌多於105/ml,都可判為尿路感染。我國統計,尿路感染的發生率在醫院感染中約佔20.8%~31.7%,66%~86%尿路感染的發生與導尿管的使用有關。
(三)傷口感染 傷口感染包括外科手術及外傷性事件中的傷口感染,判斷傷口感染主要看傷口及附近組織有無炎性反應或出現膿液,更確切是細菌培養。據統計傷口感染髮生率在醫院感染中約佔25%。
(四)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不僅在健康人中可以傳染,在病人中更易傳染。病毒性肝炎可分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五種。
A型肝炎和戊型肝炎的傳染源是病人和無症状感染者,經消化道傳染。病人排出帶有病毒的糞便,未經消毒處理,污染了水源或食物,人們誤食了未煮沸的水或未煮熟的食物而被傳染,即糞-口傳染。
B型肝炎、C型肝炎、丁型肝炎的傳染源是病人和病毒攜帶者,病毒存在於血液及各種體液中,傳染性血液可透過皮膚、粘膜的微小損害而感染,還可通過母嬰垂直傳播,或通過輸注血液製品,密切性接觸而傳染。
(五)皮膚及其它部位感染 病人在住院期間發生皮膚或皮下組織化膿、各種皮炎、褥瘡感染、菌血症、靜脈導管及針頭穿刺部位感染、子宮內膜感染、腹內感染等。
住院病人中凡有氣管插管、多次手術或延長手術時間、留置導尿、應用化療、放療、免疫抑制劑者,以及老年病人,均應視為預防醫院感染的重點對象。
四、醫院感染的促發因素
(一)主觀因素
醫務人員對醫院感染及其危害性認識不足;不能嚴格地執行無菌技術和消毒隔離制度;醫院規章制度不全,無健全的門急診預檢、分診制度,住院部沒有入院衛生處置制度,致使感染源傳播。此外,缺乏對消毒滅菌效果的監測,不能有效地控制醫院感染的發生。
(二)客觀因素
1.侵入性診治手段增多 據統計,美國每年因使用醫療器械而發生感染者占醫院感染的45%。如內窺鏡、泌尿系導管、動靜脈導管、氣管切開、氣管插管、吸入裝置、臟器移植、牙鑽、采血針、吸血管、監控儀器探頭等侵入性診治手段,不僅可把外界的微生物導入體內,而且損傷了機體的防禦屏障,使病原體容易侵入機體。
2.使用可抑制免疫的治療方法 因為治療需要,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劑,接受化療、放療後,致使病人自身免疫機能下降而成為易感者。
3.大量抗生素的開發和普及 治療過程中應用多種抗生素或集中使用大量抗生素,使病人體內正常菌群失調,耐藥菌株增加,致使病程延長,感染機會增多。
4.易感病人增加 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過去某些不治之症可治癒或延長生存時間,故住院病人中慢性疾病、惡性疾病、老年病人所佔比例增加,而這些病人對感染的抵抗力是相當低的。
5.環境污染嚴重 醫院中由於傳染源多,所以環境的污染也嚴重。其中,污染最嚴重的是感染患者的病房,廁所的污染也很嚴重,抽水馬桶每抽一次水都可能激起大量微生物氣溶膠。病區中的公共用品,如水池、浴盆、便器、手推車、拖布、抹布等,也常有污染。
6.對探視者未進行必要的限制 對探視者放鬆合理和必要的限制時,以致由探視者或陪住人員把病原菌帶入醫院的可能性增加。
五、醫院感染的預防和控制
發生醫院感染的原因雖然多種多樣,但只要加強管理,採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將近2/3的醫院感染是可預防的。
(一)改進醫院建築與布局 醫院建築布局合理與否對醫院感染的預防至關重要。對傳染病房、超淨病房、手術室、監護室、觀察室、探視接待室、供應室、洗衣房、廚房等,從預防感染角度來看,為防止細菌的擴散和疾病的蔓延,在設備與布局上都應有特殊的要求。
(二)嚴格執行規章制度 制度是人們長期工作實踐中的經驗總結和處理、檢查各項工作的依據。包括消毒隔離制度、無菌技術操作規程及探視制度等。隔離旨在將污染局限在最小範圍內,是預防醫院感染最重要的措施之一。無菌操作規程是醫護人員必須遵守的醫療法規,貫穿在各項診療護理過程中。每一個醫護人員都應從醫院感染、保護病人健康出發嚴格執行制度、常規及實施細則,並勸告病人與探視者共同遵守。
(三)做好消毒與滅菌處理 消毒與滅菌是控制醫院感染的一項有效措施(內容見本章第三節)。
(四)加強清潔衛生工作 清潔衛生工作包括灰塵、污垢的擦拭和清除,也包括對蚊蟲、蒼蠅、蟑螂、鼠類等的防制。
進行清潔衛生工作時,必須注意不要揚起灰塵,避免播散污染。醫院內不應使用掃帚與撣子,拖布的頭最好能卸下以便消毒。病房的清潔衛生工作,宜在污染後立即進行。其順序應由污染較輕的病房開始,逐步進入污染較嚴重的區域,最後處理病人公共活動場所。醫護人員工作地點亦應進行清潔衛生打掃。
(五)採取合理的診斷治療方法 使用抗菌藥要有的放矢,應用抑制免疫療法要採取相應的保護措施,如先治療慢性病灶防止自身感染,定期檢查白細胞動態與其他監測,提供藥物預防等。對易於將微生物引入體內的診斷治療要切實做好消毒、滅菌工作,嚴格無菌技術操作。
(六)及時控制感染的流行 控制感染流行主要包括尋找傳染來源與途徑,採取相應的隔離與消毒措施。
(七)開展醫院感染的監測工作 醫院感染監測的目的是通過監測取得第一手資料,分析醫院感染的原因,發現薄弱環節,為採取有效措施提供依據並通過監測來評價各種措施的效果。監測的主要內容包括:環境污染監測、滅菌效果監測、消毒污染監測、特殊病房監測(如燒傷、泌尿科病房、手術室、監護室等)、菌株抗藥性監測、清潔衛生工作監測、傳染源監測、規章制度執行監測等。監測工作應作為常規,定期、定點、定項目地進行。對感染的記錄要求詳細具體,並以病房為單位定期統計分析。
(八)改善工作人員的衛生與健康條件 所有醫院工作人員均應定期進行健康檢查,若有不適或疑為傳染性疾病,應立即報告,以便採取相應措施,並根據需要注射有關疫苗,必要時還可進行被動免疫或藥物預防。
醫護人員還應做好個人防護,一是防止將病菌傳給自身或帶出病房;二是防止將病菌傳給房內的易感者。個人防護中主要是穿戴個人防護裝備(衣、帽、鞋、手套、口罩)以及洗手消毒。
參看
醫院感染的預防與控制 | 病室常用物品的清潔與保養 |
關於「護理學/醫院感染」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