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內感染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原無感染又不在傳染病潛伏期的病人入院後在醫院內受到的感染。簡稱院內感染。這種感染不僅使病人的病情加重,而且延長住院日期,增加治療費用,造成嚴重的浪費,甚至可引起殘疾或死亡。

目錄

定義

醫院內感染

醫院內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s)又稱醫院獲得性感染(hos-pital-acquired infections,HAI)廣義地說,它是指任何人員在醫院活動期間遭受病原體侵襲而引起的任何診斷明確的感染。狹義地講,它是指住院病人在入院時不存在,也非已處於潛伏期的,而在住院期間遭受病原體侵襲引起的任何診斷明確的感染,無論受感染者在醫院期間或是出院以後出現症状。新的診斷標準將醫院內感染定義為:住院病人在醫院內獲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間發生的感染和在醫院內獲得而出院後發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開始或入院時已存在的感染。醫院工作人員在醫院內獲得的感染也屬醫院內感染。

病人出院後可將院內感染的病原體特別是耐藥性細菌帶到家庭和社會,引起疾病的傳播和流行,並且造成治療上的困難。因此院內感染問題已受到世界各國的廣泛重視,成為重要的研究課題。院內感染的發生率,不同的國家、地區、醫院可有很大的差別,與收容的病種、醫療水平、對院內感染重視的程度及所採取的消毒隔離和預防措施有關。根據美國的統計,院內感染的發病率為5~10%。根據中國對21所醫院共11295例病人的調查,其發生率為8.4%。  

分類

按病原體的來源分為:內源性醫院內感染、外源性醫院內感染

按感染傳播途徑分為:交叉感染自身感染、母嬰感染

按感染的部位分為: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胃腸道感染、切口感染

按感染的微生物種類分為:革蘭陽性球菌感染、革蘭陰性球菌感染、病毒感染立克次體感染真菌感染  

發生原因

與醫院環境和病人條件等多方面因素有關。①一些慢性病糖尿病肝硬變腫瘤等病人常有免疫功能缺陷,對疾病的抵抗力降低。②與手術治療和醫療器械的應用有關。導尿、靜脈插管血液透析、各種手術、臟器移植人工呼吸機的應用等,使院內感染明顯增加。③各種免疫抑制劑細胞毒藥物、放射治療等的應用,使人體的免疫功能減低。④醫院內廣泛使用各種抗生素,造成人體正常菌叢紊亂,也可引起條件致病菌耐藥菌的感染(條件致病菌指可寄生於正常人體但不致病,當人體免疫功能低下,或應用抗生素使人體正常菌叢紊亂時,方引起感染的微生物)。⑤醫院內的環境,如空氣、塵埃、床單、衣服、尿布、食具等,常受到各種病原體的嚴重污染。若這些物品或環境因素未經嚴格消毒,其中所含的病原體便可引起院內感染。  

病原

多數為細菌,約佔90~95%。其次為病毒真菌寄生蟲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腸球菌和綠膿桿菌為院內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其次為變形桿菌、克雷伯氏菌、鼠傷寒桿菌鏈球菌、軍團桿菌等。病毒有流感病毒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B型肝炎病毒C型肝炎病毒單純皰疹病毒巨細胞病毒、EB病毒等。真菌有白色念珠菌、隱球菌、麴菌、毛霉菌等。寄生蟲有卡氏肺孢子蟲、隱孢子蟲、瘧原蟲等。  

類型和部位

多為尿路感染肺部感染傷口感染、胃腸道感染、腦膜炎輸血感染和敗血症等。  

特點

病原菌多為條件致病菌,且一般對常用抗生素耐藥。多數病人有不同程度的免疫功能減低。因而治療困難,療效差。  

傳播途徑

最常見的是接觸傳播,由病人之間或病人與醫務人員之間的直接接觸引起。其次為間接傳播,主要是通過未經徹底消毒的物品,如醫療用具、衣服、床單、尿布、食具等傳播。此外還有空氣飛沫傳播的多種病毒和細菌,如麻疹病毒、流感病毒、水痘病毒、乙型溶血性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均可通過空氣飛沫傳播。乙型及丙型病毒性肝炎則可通過輸血、血製品及不正規的注射而傳播。少數病原體可經昆蟲傳播。  

治療和預防

根據不同的病原體進行相應的治療,最好根據藥物敏感試驗結果,選擇有效的藥物,以求消滅院內感染源。醫院應建立預防和管理院內感染的專門機構,制定預防方案和措施,並監督方案的實施。對院內各級人員進行經常的預防院內感染的培訓。要對院內感染進行監測,一旦發生,應研究原因,制定對策。此外,醫院內應建立嚴格的消毒隔離制度:包括合理的建築及病區設置、病人入院的清潔和出院的終末消毒、傳染病人的隔離、污染物品及病人排泄物的消毒處理、接觸病人者(包括醫生、護士、衛生員和探視者)的處理等。並須對獻血員進行嚴格的篩選。防止濫用抗生素,以防耐藥菌的產生等。

關於「醫院內感染」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