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氣腫
A+醫學百科 >> 慢性阻塞性肺氣腫 |
嚴格地說,肺氣腫不是一種獨立的疾病,而是一個解剖/結構術語,是慢性支氣管炎或其他慢性肺部疾患發展的結果。主要是肺組織終末支氣管遠端部分包括呼吸性細支氣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的膨脹和過度充氣,導致肺組織彈力減退,容積增大。由於其發病緩慢,病程較長,故稱為慢性阻塞性肺氣腫。在我國的發病率大約在0.6%-4.3%之間。
目錄 |
中醫理論
本病屬於中醫學的「肺脹」範疇。其病名首見於《黃帝內經》,如《靈樞.脹論》篇說:「肺脹者,虛滿而喘咳。」《靈樞.脈經》篇又說:「肺手太陰肺,……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膨而喘咳。」《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篇指出本病的主症為「咳而上氣,此為肺脹。其人喘,目如脫狀。」本病的發生,多因久病肺虛,痰濁瀦留,復感外邪而誘發。病變首先在肺,繼則影響脾、腎,後期病及心。其病理因素主要為痰濁、水飲與血瘀互為影響,兼見同病。如一般早期以痰濁為主,漸而痰瘀並見,終至痰濁、血瘀、水飲錯雜為患。本病為臨床常見病、多發病之一。治療本病必須掌握好各個不同時期的用藥尺度,兼顧標本,並配合呼吸吐納等身體鍛煉、注意飲食起居的調攝等,才能有較好的遠期療效。
病例1
患者因感寒而誘發的咳喘、胸悶、痰多色白、納呆、舌淡暗、苔白膩,脈弦滑等症状,是痰濁作怪最為明顯。痰濁久留,肺氣郁滯,心脈失暢則血郁為瘀。故也見唇甲紫紺、舌邊有瘀點等血瘀徵象。治療應當以宣化為主,痰濁得化,肺氣得宣,則咳喘自平。因此,用麻黃(8克)散寒宣肺平喘,配桂枝(5克)發汗解表,溫經通陽;細辛(3克)溫肺化飲;法夏(12克)燥濕化痰;蘇子(10克)、杏仁(10克)降氣止咳平喘;僵蠶(12克)、川足(三條)熄風止痙,並走竄通絡,可解除支氣管痙攣、活血、通脈;白芍(10克)、五味子(10克)斂肺滋腎,助桂枝、細辛等辛溫宣散之品同用,對久咳肺虛有很好療效;甘草止咳、緩急,緩和藥性。全方合用藥效快捷,症状迅速緩解。痰濁去後,則改以補腎、健脾、益肺為主,在用大量補腎、健脾、補肺藥,如熟地(15克)、白朮(15克)、茯苓(15克)、党參(15克)、炙甘草(10克)、五味子(10克)、山藥(15克)、山萸肉(12克)等等的同時,不忘加以陳皮、紫苑、款冬、半夏、蛤殼等化痰平喘的藥物,以防滋補太過反生痰濁。此外,配合身體鍛煉,對提高機體免疫力,及肺功能有很好的效果。
病例2
患者也因受寒誘發,但其素為痰熱之體,寒邪入里化熱,表現有發熱、痰黃稠、胸中滿悶、口乾、大便干、小便黃、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數等一派痰熱阻肺之象,故治療以清熱化痰為主,以麻黃(8克)、杏仁(12克)、生石膏(30克)、甘草(9克)、魚腥草(30克)、栝樓皮(15克)、竹茹(15克)等加強清化熱痰之功;再配合枳殼(15克)行氣寬中;川足(2條)、僵蠶(12克)同病例1 一樣,用來熄風定痙通絡;且複診時痰黃、口乾明顯,故加天花粉、陳皮養陰祛痰。至於後期的治療,大致上也和病例1相同靈活加減藥味。此為遵循「治病求本」的原則。
治療方法
本病是多種慢性肺系疾病後期轉歸而成,病程纏綿不休,經常反覆發作,難於根治。如治療不當,極容易發生變端,出現喘脫的危象。因此治療應有側重地分別選用扶正祛邪的不同治療方法,在緩解期,則應以扶正為主,提高抗病毒的能力,並重視原發病的治療。盡量減少發作;在發作期,則應著重針對具體症状的辨證治療。
關於「慢性阻塞性肺氣腫」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