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人蔘
A+醫學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小雪人蔘 | 中藥圖典 |
小雪人蔘 Xiǎo Xuě Rén Shēn |
|
---|---|
別名 | 白土子、山豆花根、小毛香、山花生、山油麻、公油麻、毛胡枝子、白荻、絨毛胡枝子 |
功效作用 | 健脾補虛;清熱利濕;活血調經。主虛勞;血虛頭暈;水腫;腹水;痢疾;經閉;痛經 |
英文名 | Root of Woolly Lespedeza |
始載於 | 《貴州民間藥物》 |
毒性 | |
歸經 | 脾經 |
藥性 | 平 |
藥味 | 甘、淡 |
《中藥大辭典》:小雪人蔘
【出處】 《貴州民間藥物》
【拼音名】 Xiǎo Xuě Rén Shēn
【別名】 白土子(《貴州民間藥物》)。
小灌木,高60~100厘米。小枝密被棕黃色絨毛。複葉互生;小葉3枚,長橢圓形或橢圓形,長2~4.5匣米,寬1~2.2厘米,先端圓,有小針刺,兩面貼生絨毛,下面尤密,總狀花序腋生,花軸密被棕色絨毛;花梗極短;小苞片線形或卵圓狀線形;花萼5深裂,裂片披針狀鑽形,密被絨毛;花冠白色,旗瓣與龍骨瓣等長或稍長;無瓣花腋生,無花梗,成簇聚的頭狀花序。莢果橢圓形或倒卵狀圓形,密被絨毛。花期7~9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 生於山坡叢林間。我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
【性味】 《貴州民間藥物》:"性平,味甘。"
【功效與作用】 ①《貴州民間藥物》:"滋補。治虛癆、虛腫。"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兩;或炖肉。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小雪人蔘
【出處】 出自《貴州民間藥物》
【拼音名】 Xiǎo Xuě Rén Shēn
【英文名】 Root of Woolly Lespedeza
【別名】 山豆花根、小毛香、山花生、山油麻、公油麻、白土子、毛胡枝子、白荻、絨毛胡枝子。
【來源】 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山豆花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espedeza tomentosa(Thunb.)Sieb.[Hedysarum tomentosum Thunb.]
採收和儲藏:秋季採收,洗淨,切片,晒乾。
【原形態】 山豆花 灌木,高60-90cm,或更高達2m。植株全部被白色柔毛。三出複葉,互生;托葉線形,有毛;頂生小葉較大,葉片長圓形或卵狀長圓形,長3-6cm,寬1.5-2.5cm,側生小葉較小,長1-3cm,寬1-2.2cm,先端圓形,有知尖,基部鈍,全緣,上面疏生短柔毛,下面密被棕色柔毛。總狀花序腋生,花密集,花梗無關節;無瓣花腋生,呈頭狀花序;小苞片線狀披針形;花萼淺杯狀,萼5裂,裂片披針形,先端尖,密被柔毛;花冠蝶形,淡黃色,旗瓣橢圓形,長約1cm,翼瓣和龍骨瓣近等長;雄釔10,二體;子房有絹毛,長條形,花柱細,柱頭頭狀。莢果倒卵狀橢圓形或橢圓形,表面密被絨毛。種子1顆。花期7-9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山坡路邊。
資源分布:分布於東北、西南及河北、山西、陝西、江蘇、安徽、浙江、福建、河南、湖南、廣西等地。
【化學成份】 地上部分含異鼠李素-3-O-新橙皮糖甙(isor-hamnetin-3-O-neohesperidoside),槲皮素-3-O-葡萄糖甙(quercetin-3-O-glucoside),山柰酚-3-O-刺槐二糖甙(kaempferol-3-O-robinobioside),山柰酚-3-O-鼠李糖基-(1→2)-半乳糖甙[kaempferol-3-O-rhamnosyl-(1→2)-galactoside],山柰酚-3-O-鼠李糖甙-(1→6)-半乳糖甙[kaempferol-3-O-rhamnosyl-(1→6)-半乳糖甙[kaempferol-3-O-rhamnosyl-(1→6)-galactoside],異鼠李素-3-O-去香糖甙(isorhamnetin-3-O-rutinoside),胡枝子素(lespedezaflavanone)E。還含有三葉豆甙(trifolin)。
【藥理作用】 同屬植物Lespedezacapitata的提取物有降低血膽固醇的作用。
【性味】 甘;微淡;性平
【功效與作用】 健脾補虛;清熱利濕;活血調經。主虛勞;血虛頭暈;水腫;腹水;痢疾;經閉;痛經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
【各家論述】 1.《貴州民間藥物》:滋補。
2.《貴州草藥》:健脾補虛。
【摘錄】 《中華本草》
|
關於「小雪人蔘」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