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血管角質瘤症候群
A+醫學百科 >> 小兒血管角質瘤症候群 |
血管角質瘤症候群是指一種由α-半乳糖苷酶缺乏引起的性染色體遺傳性疾病,主要表現為神經醯胺三己糖苷脂在全身各組織(特別在血管的內皮、周皮和平滑肌細胞,而網狀內皮細胞受累較輕)中沉積。本病患者多為男性,女性是主要的病態基因攜帶者。
本病徵又稱瀰漫性體血管角質(angiokeratoma corporis diffusm)、Fabry症候群(Fabrys syndrome)、Anderson-Fabry症候群、Sweeley- Klionsky症候群、Ruiter-Pompen症候群、瀰漫性全身血管角質瘤糖脂沉積症、出血性小結節病等。
目錄 |
小兒血管角質瘤症候群的病因
(一)發病原因
1、本病徵為性染色體遺傳性疾病,發病存在明顯的性別差異。以男性發病為主,女性多為病變基因攜帶者。
2、神經醯胺三己糖-α-半乳糖苷酶在肝、腎、腦、脾內都存在,而以小腸黏膜中最多,但由於患者神經醯胺三己糖-α-半乳糖苷酶的缺乏,致神經醯胺三己糖苷脂在全身各組織中沉積。
(二)發病機制
神經醯胺三己糖-α-半乳糖苷酶缺乏時使來自衰老的紅細胞的神經醯胺三己糖苷沉積於體內,主要見於血管內皮和腎。從而引起全身血管壁的內皮和平滑肌有糖脂沉積、血管腔狹窄,甚至腦和末梢神經系統也有血管改變(神經元本身也有少量沉積)腎血管和腎小球上皮有糖脂沉積。嚴重者心肌、肌肉、肝、脾、骨髓、淋巴結、角膜中均可有沉積,造成功能障礙,最終一系列的臨床症状的出現。
小兒血管角質瘤症候群的症状
(一)臨床特點
1、發病年齡。主要為兒童期或青春期起病,最早為6歲。
2、皮膚改變。皮損主要在下腹、大腿和陰囊部位出現小紅點,呈丘疹樣紫癜。
3、眼部症状也較多見,有視網膜血管及眼結合膜血管迂曲擴張、角膜混濁、眼瞼水腫,重者視力有影響。
4、神經系統症状。該系統症状較為常見,由於末梢神經、後根、脊髓后角病變而致四肢陣發性燒灼樣疼痛和感覺異常。若自主神經系統受累,可出現陣發性腹痛、嘔吐、腹瀉、少汗、高熱。垂體、丘腦下部等也可見受累,出現內分泌異常。腦血管壁受累則可引起偏癱、失語、抽搐等局灶性症状。
5、一般症状。可有反覆發熱、出汗減少、四肢燒灼樣感覺異常、肢端疼痛和腎功能衰竭,嚴重者可發生腦血管栓塞,危及患者生命。
6、其他症状。腎、心、肺、骨關節可出現相應症状,如心律失常、肺部水腫等。
(二)診斷要點
本病徵診斷須結合病史、典型臨床症状和相關實驗室檢查。
小兒血管角質瘤症候群的診斷
小兒血管角質瘤症候群的檢查化驗
檢查項目包括:
(一)實驗室檢查
2、尿液常規,早期見蛋白尿,含有糖脂的空泡細胞,以後有管型血尿、等滲尿。
4、骨髓塗片,可出現40μm大小的,含有多數空泡的細胞,其形態類似尼曼-匹克細胞。
5、酶生化測定。用小腸黏膜活檢的組織可做酶測定,也可由血漿和白細胞測定酶活性。近年研究的熒光α-半乳糖吡哺糖苷的人工基質,可用於白細胞及皮膚成纖維細胞的酶測定,及對尿沉渣中糖脂的測定來診斷本病徵。
6、白細胞、纖維原細胞、尿或血漿中α-半乳糖苷酶缺少或消失具有獨特的診斷意義。
(二)影像學檢查
X線胸片、骨片、B超、腦電圖、腦CT檢查等,對確診有重要價值。
小兒血管角質瘤症候群的鑒別診斷
小兒血管角質瘤症候群的併發症
1、可並發腎功能衰竭。
3、內分泌異常。
小兒血管角質瘤症候群的預防和治療方法
1、婚前檢查,了解夫妻雙方是否具有病變基因。
小兒血管角質瘤症候群的中醫治療
小兒血管角質瘤症候群的西醫治療
(一)治療
本病徵尚無根治療法。
2、酶補充療法,但有效時間短暫,效果不理想。
由於正常人尿或胎盤中高度提純的腦胺三己糖分解酶(Ceramidetrihexoside-cleaving enzyme)可使血中腦胺三己糖苷濃度下降,故有人報導輸入正常人血漿或白細胞也有一定療效。
3、對症治療。及時處理腎臟衰竭,必要時可行透析或腎移植。據報導某些病例腎臟移植治療後,氮質血症及其他症状有所減輕,如感覺異常和皮膚損害的減輕。
(二)預後
本病徵多呈進行性反覆發作,可導致腎功能衰竭及各種嚴重的心血管疾病。多於40~50歲左右死亡。
參看
關於「小兒血管角質瘤症候群」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