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脾散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方劑來源:《醫方類聚》卷一二八引《濟生》。

□ 藥物組成: 厚朴去皮,姜制,炒 白朮 木瓜去瓢 木香不見火 草果仁 大腹子 附子炮,去皮臍 白茯苓去皮 乾薑炮,各一兩(各30g) 甘草炙,半兩(15g)

□ 用法: 上呚咀,每服四錢(12g),水一盞半,生薑五片,大棗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服(現代用法:加生薑、大棗,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 功效: 溫陽健脾行氣利水

□ 主治: 脾腎陽虛,水氣內停之陰水。身半以下腫甚,手足不溫,口中不渴,胸腹脹滿,大便溏薄,舌苔白膩脈沉弦而遲者。

病症分析:

水濕內盛,泛溢肌膚,則手足不溫;水氣內阻,氣機不暢,其性下趨,故身半以下腫甚;脾腎陽虛,失於溫煦,則手足不溫;水氣內阻,氣機不暢,則胸腹脹滿;脾陽不足,腐熟無權則便溏;口中不渴,舌苔白膩,脈沉弦而遲為陽虛水飲內停之證。

◇ 各家論述:

1.《醫方考》:用白朮、茯苓、甘草之甘溫者補其虛,用乾薑、附子之辛者溫其寒,用木香、草果之辛溫者行其滯,用厚朴、腹子之下氣者攻其邪,用木瓜之酸溫者抑其所不勝。

2.《金鑒》:脾胃虛,則土不能制水,水妄行肌表,故身重浮腫,用白朮、甘草、生薑、大棗以實脾胃之虛也。脾胃寒,則中寒不能化水,水停腸胃,故懶食不渴,二便不實,用姜、附、草果以溫脾胃之寒。更佐大腹、茯苓、厚朴、木香、木瓜者以導水利氣。蓋氣者水之母也,土者水之防也,氣行則水行,土實則水治,故名曰實脾也。

3.《方劑學》:本方所治之證,是謂陰水,緣於脾腎陽虛,陽不化水,水氣內停所致。方中以附子、乾薑為君,其中附子溫脾腎,助氣化,行陰水之停滯;乾薑溫脾陽,助運化,散寒水之沍凝;二者合用,溫養脾腎,扶陽抑陰。茯苓、白朮健脾燥濕,淡滲利水,使水濕從小便而利;木瓜芳香醒脾,化濕利水,以興脾主運化之功;厚朴、木香、大腹子、草果下氣導滯,化濕行水,使氣行則濕邪得化。使以甘草、生薑、大棗調和諸藥,益脾和中。群藥相伍,共奏溫暖脾腎,行氣利水之效。然本方溫補脾土之功偏勝,確有脾實則水治之功,故以「實脾」名之。

◇ 臨床應用及研究:

1. 辨證要點 本方為治療脾腎陽虛水腫之常用方。臨床應用以身半以下腫甚,胸腹脹滿,舌淡苔膩,脈沉遲為辨證要點。2. 加減變化 若氣短乏力,倦惰懶言者,可加黃芪補氣以助行水;小便不利,水腫甚者,可加豬苓澤瀉以增利水消腫之功;大便秘結者,可加牽牛子以通利二便。3. 現代運用 本方常用於慢性腎小球腎炎心源性水腫肝硬化腹水等屬於脾腎陽虛氣滯者。4. 使用注意 若屬陽水者,非本方所宜。  

實脾散-《醫略六書》卷二十

□ 方劑來源:《醫略六書》卷二十。

□ 藥物組成:白朮2兩(炒),附子1兩(炮),乾薑1兩(炒),厚朴1兩半(制),木香1兩,茯苓1兩半,澤瀉1兩半,豬苓1兩半,炙草5錢,姜皮1兩。

□ 用法:每服5錢,空心沸湯調下。

□ 功效:實脾利水。

□ 主治:命火衰微,不能生脾土而氣滯不化,寒水侵浸,泛濫於肌肉之間,腫滿如泥,脈沉遲者。

◇ 各家論述

方中附子補火扶陽,白朮實脾制水,乾薑溫中氣以散寒,厚朴散滯氣以除水,澤瀉瀉膀胱之水,茯苓滲脾肺之水,豬苓利三焦水,姜皮散皮膚之水。為散,湯調,俾真火內充,則土暖水溫而陰寒自散,滯氣無不化,腫滿無不除矣。  

實脾散-《金鑒》卷五十四

□ 方劑來源:《金鑒》卷五十四。

□ 藥物組成:草果仁(研)、大腹皮、木瓜、木香(研)、厚朴(姜炒)、白朮(土炒)、茯苓、甘草(炙)。

□ 用法:加大棗2個,水煎服。

□ 主治:陰水。脾虛不能制水,腎虛不能主水,外泛作腫,內停作脹,二便不實,身不熱,心不煩者。  

實脾散-《普濟方》卷三八六

□ 方劑來源:《普濟方》卷三八六。

□ 藥物組成:蘿卜子、木通薏苡仁車前子草、赤小豆冬瓜仁

□ 製法:上為末。

□ 用法:糯米湯調服。

□ 功效:補脾消積,進食。

□ 主治:積飲。

本方所治之證是謂陰水,緣於脾腎陽虛,氣不化水,水濕內停所致。「實脾」,語出《金匱要略》:「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這裡作溫陽健脾之意。本方溫補脾土之功偏著,可使脾實則水治。《醫宗金鑒》曰:「蓋氣者水之母也,土者水之防也,氣行則水行,土實則水治,故名曰『實脾』也」。

關於「實脾散」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