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水腫
A+醫學百科 >> 心源性水腫 |
心源性水腫是由於心臟功能障礙引發的機體水腫。包括風濕病、高血壓病、梅毒性心臟病及各種瓣膜、心肌等病變引起的充血性心力衰竭、縮窄性心包炎等。
血管外的組織間隙中有過多的體液積聚使組織肉眼可見腫脹時稱為水腫。水腫疾病分為全身性水腫和局限性水腫兩大類,它們分別由各種不同的疾病所致。全身性水腫最常見的疾病有心源性水腫、腎源性水腫。此外,還可發生於營養不良、血清病及內分泌等疾病。如有水腫發生而無明顯的、已知的原因,稱之為特發性水腫。心源性水腫是指因心臟疾病引起的全身性水腫,它常是右心衰竭的表現,其中較特異的病因有急慢性心包炎、三尖瓣病變等。
目錄 |
心源性水腫形成機制
臨床上引起心源性水腫的因素很多,主要由於水鈉瀦留和靜脈淤血而引起毛細血管壓力增高所致。心力衰竭時,由於交感-腎上腺髓質系統和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被激活,腎血管收縮使腎血流量進一步減少,腎小球濾過率下降,繼發性醛固酮、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使腎小管對水鈉的重吸收增加。心力衰竭時,心臟不能等量地將回心血量輸出,血液淤滯在靜脈系統中,加之交感-腎上腺髓質系統興奮使小靜脈收縮,靜脈壁的緊張度增加,均使靜脈壓和毛細血管靜水壓增加。從而引起毛細血管壓力增高,導致血管外組織間隙過多體液積聚而形成水腫。
臨床特點
心源性水腫的特點為:
- 水腫逐漸形成,首先表現為尿量減少,肢體沉重,體重增加,然後逐漸出現下肢及全身水腫。
- 水腫先從身體的下垂部位開始,逐漸發展為全身性水腫。一般首先出現下肢可凹陷性水腫,以踝部最為明顯。
- 伴有右心衰竭和靜脈壓升高的其他症状和體征,如心悸,氣喘,頸靜脈怒張,肝腫大,甚至胸、腹水等。
相關檢查有:心電圖,X線檢查,超聲心動圖,放射性核素與磁共振成像(MRI)檢查,運動耐量和運動峰耗氧量測定等。
診斷與鑒別診斷
心源性水腫的診斷根據患者心臟病史、臨床表現、體征及慢性右心衰竭的臨床表現,一般不難確定。心源性水腫應與其他全身性水腫相鑒別。
腎源性水腫
這類型水腫一般是眼瞼;面部等富含疏鬆結締組織的地方先水腫,而且早起明顯,下午緩解,而心源性水腫則是早上起來較為輕微,傍晚較為明顯。鑒別要點是心源性水腫常伴有心力衰竭的徵象,如心臟增大、心臟雜音、肝腫大、頸靜脈怒張、肝頸征陽性及靜脈壓增高等,而腎源性水腫常伴有腎病的徵象,如高血壓、貧血、蛋白尿、血尿、管型尿及眼底改變等。心源性水腫逐漸形成,從下肢開始,逐漸向上而遍及全身。水腫堅實,移動性較小,腎源性水腫則先從眼瞼、顏面開始,而後遍及全身,水腫軟而移動。
肝源性水腫
一般有慢性肝病病史,尤其是肝硬化。伴隨症状可有黃疸、蜘蛛痣、肝掌等,較為明顯的是腹水。
此外尚有很多疾病導致的水腫,比如系統性紅斑狼瘡、惡性腫瘤等。一般根據水腫的部位、伴隨症状可作出粗略診斷。藉助輔助檢查可明確診斷。
治療
心源性水腫的治療重點在於病因治療。之所以出現水腫,是因為右心衰竭。而導致右心衰竭的病因就相當多,正如上述的各種疾病,都可能導致右心衰竭。所以治療主要為抗心力衰竭、病因治療、消除水腫等。右心衰竭的治療主要是利尿(氫氯噻嗪)、擴血管(硝酸甘油等)、強心(洋地黃類藥物或多巴酚丁胺等)等,利尿劑的使用既可以治療心力衰竭,又可消除水腫,是非常重要的部分。若情況許可,可酌情選用洋地黃類強心藥物。
關鍵是病因的治療,針對二尖瓣狹窄、高血壓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導致的右心衰竭,分別給予相對應的治療方法,能取得長遠療效。二尖瓣狹窄患者酌情可以人工瓣膜置換術,高血壓病則講究長期乃至終身正確服用抗高血壓藥物等。
參看
參考文獻
- 《內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第七版醫學教材.陸再英、鍾南山主編
- 《希氏內科學》第22版
- 遼寧醫學雜誌2000年第14卷第5期.水腫.曾定尹、關啟剛
關於「心源性水腫」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