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性病性梅毒

(重定向自地方性梅毒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非性病性梅毒(也稱地方性梅毒]])(endemic syphilis,nonvenereal syphilis)是由Ⅱ型蒼白密螺旋體引起的地方流行性疾病

Ⅱ型蒼白密螺旋體的形態和血清學反應與梅毒病原體相似,但其致病力較弱。地方性梅毒不是性傳播疾病,僅流行於阿拉伯半島的半游牧民族及西南亞、澳大利亞及沿非洲撒哈拉沙漠、西地中海盆地等若干地區的農村。人與人間的傳播主要是通過黏膜接觸。機體接觸被病原體污染的餐具、飲料杯或氈製品等而被傳染。多在兒童時期感染髮病,多數患者童年時用帶有螺旋體的用具而受染,也可由皮膚直接或間接接觸病原體而得病。不良衛生習慣和環境、生活條件較差等也是促使傳播的因素。

本病與雅司相似,亦可分為三期,潛伏期約3周。①早期。舌、齶弓、唇、頰粘膜出現粘膜白斑,實質上是一些無痛性淺潰瘍。在外陰、肛周及其他潮濕部位有扁平濕疣樣損害。骨損害亦可發生,通常累及下肢長骨。因咽喉炎可致聲音嘶啞。②中期。發生在早期損害後,經數月或數年的隱性期,除血清反應陽性外,無其他臨床表現。然後出現丘疹鱗屑性發疹,可累及全身及手掌、足底,不癢。③晚期。鼻咽部、皮膚和骨的樹膠樣腫是常見的症状,並可發展為殘毀性潰瘍。但不累及心血管神經系統。早期損害中可找到螺旋體。晚期,梅毒血清反應陽性。本病可用青黴素治療。

目錄

非性病性梅毒的病因

(一)發病原因

本病的病原體為蒼白密螺旋體(Treponema pallidum)地方亞種 (T.subspecies endemicum)亦稱地方性梅毒螺旋體。蒼白密螺旋體(Treponemapallidum)是梅毒病的病原體。 又名蒼白密螺旋體。 是小而柔軟纖細的螺旋狀微生物(密螺旋體),形如金屬刨花,長度為5-12μm,平均約8-10um,直徑小於0.2μm(一般0.09-0.18μm),有8~12個整齊均勻的螺旋;肉眼看不到,活動力較強。在其前端有4-6根鞭毛樣細纖維束,其末端呈捲曲狀。在未受外界因素的影響時,螺旋是規則的。 因其透明不易著色,故此被命名為蒼白螺旋體。蒼白密螺旋體對乾燥極為敏感,陽光照射和乾燥環境都能很快使它死亡。

(二)發病機制

人與人間,主要通過黏膜接觸,被病原體污染的餐具、飲料杯或氈製品等而被傳染。亞型地方性螺旋體在體內繁殖。蒼白密螺旋體對皮膚主動脈、眼、胎盤臍帶等組織有較高的親合力,因這些組織含有較多粘多糖基質。故梅毒病變多發生於粘多糖含量高的組織中,表現出一定的組織親嗜性。蒼白密螺旋體的致病性是由於其表面有賴以生存的莢膜樣的粘多糖,蒼白密螺旋體藉其粘多糖酶吸附含粘多糖的組織細胞表面的粘多糖受體上,分解宿主細胞的粘多糖、獲取合成莢膜所需的物質。由於粘多糖是宿主組織和血管支架的重要基質成分,粘多糖被蒼白密螺旋體分解後,組織受到損傷破壞,從而引起血管的塌陷,血供受阻,造成管腔閉合性動脈內膜炎動脈周圍炎及壞死潰瘍等病變。

非性病性梅毒的症状

本病臨床表現頗似性傳播梅毒

一期口腔病灶不易被察覺,表現為無痛性炎症反應

二期損害表現為口咽黏膜斑,表現為黏膜圓形或長條形,灰白色斑塊,邊緣隆起,隆起邊緣寬約1~2 mm,中間凹陷。口角開裂性丘疹濕疣(condylomatosis),骨膜炎和局部淋巴結腫大等,手掌及足底部常有角化過度,可類似於多種皮膚病,損害分布廣泛、對稱、境界清楚,不痛不癢。患者可能由於一期症状不明顯,而以口腔科為首診,因此,熟識早期梅毒(包括一、二期梅毒)在口腔黏膜的病損表徵,及早準確診斷梅毒十分重要。

三期臨床症状更為突出,包括皮膚鼻咽部、骨等處出現樹膠腫性損害,這種破壞性損害即稱為毀形性鼻咽炎(gangosa),常多於雅司。餵養感染性要兒的母親還可見乳房樹膠腫(gumma)。皮膚病變常有結節性梅毒疹,高出皮膚表面,常呈銅紅色,觸之硬韌,損害破潰後形成潰瘍近關節結節,在髖、肘、膝及大關節伸側附近,可出現堅硬的無痛結節

由本病病原體引起的先天性病例、心血管神經梅毒病例極少見。

本病的診斷主要根據皮膚或黏膜標本直接暗視野顯微鏡下找螺旋體陽性和抽血送血清學檢查有無相應抗體的存在。由於蒼白密螺旋體三種亞種在形態、抗原結構,甚至DNA同源性方面基本相同,無法將它們各個區別。因此,必須結合臨床表現及流行病學資料加以診斷。對生活在流行區的有慢性皮膚及骨損害的患者應疑為地方性梅毒可能。

非性病性梅毒的診斷

非性病性梅毒的檢查化驗

1.病原學檢查

梅毒螺旋體檢查是早期梅毒檢測的最好方法。診斷一期梅毒二期梅毒,可取患者受損器官的滲出物或淋巴結穿刺液,在暗視野顯微鏡下觀察螺旋體的特徵性形態和運動方式。

2.活體組織檢查

銀染色法(Warthin-starry)法或熒光抗體染色,可查見梅毒螺旋體,呈黑褐色,有螺旋結構,位於真皮毛細血管周圍。銀染色的陽性結果需謹慎解釋,因為類似梅毒螺旋體的其他物質易混淆。而特異性熒光檢查則更為可靠。對口腔二期梅毒的診斷主要依據病史、皮膚黏膜損害形態和血清學(RPR、TPHA)檢查,黏膜組織病理活檢不是首選和確診的方法。

3.血清檢測

用活的或死的梅毒螺旋體或其成分作抗原測定抗螺旋體抗體,是特異性的抗原抗體反應,可用以檢測梅毒IgG、lgM 抗體,一般用於作確認試驗。具體的檢測方法有:①梅毒螺旋體血球凝集試驗(TPHA)利用間接血凝法測定人血清或血漿中的梅毒螺旋體的特異性抗體。②梅毒螺旋體酶聯免疫吸附試驗(TP—ELISA),通過基因工程將梅毒螺旋體多肽抗原包被於反應板,應用雙抗原夾心法進行檢測的試驗,可以檢測IgM、IgG混合抗體。③熒光梅毒螺旋體抗體吸收試驗(FTA—ABS),將待檢血清中的非特異性抗體除去後滴加熒光素,用熒光顯微鏡觀察,如塗膜上梅毒螺旋體呈亮綠色,指示陽性反應。

非性病性梅毒的鑒別診斷

晚期患者需與梅毒雅司品他病相鑒別。非性病性梅毒與梅毒、雅司、品他病的病原體同屬密螺旋科,形態學、血清學反應均相似,但各自的臨床表現不同,流行病學也有差異,實驗動物接種後的病理改變也有區別。如非性病性梅毒極少有先天性病例、心血管神經梅毒病例,雅司無胎感測染,品他病有典型的品他疹、色素障礙症状,而梅毒既有先天性、後天之分,又有各個系統器官的感染病變。

非性病性梅毒的併發症

常並發毀形性鼻咽炎(晚期)。鼻咽炎鼻咽部檢查可見粘膜慢性充血,增生肥厚,覆以分泌物或干痂。晚期黏膜組織病變嚴重形成樹膠腫性損害即毀形性鼻咽炎。

非性病性梅毒的預防和治療方法

預防本病必須在流行區開展大規模治療患者,消滅傳染源,同時要改善公共衛生條件、提高社會經濟水平,才能有效地控制本病的流行。避免與患者的皮膚病變破損處接觸。注意個人飲食衛生以及室內環境的清潔,不使用不潔的餐具,室內保持通風,必要時使用消毒液消毒

非性病性梅毒的西醫治療

(一)治療

單劑量苄星青黴素 120萬U,肌內注射,治療本病及其接觸者是有效的。頭孢曲松1g,每日1次,肌內注射或靜脈給藥,連續10日。對青黴素過敏者可選用多西環素鹽酸四環素紅霉素等。

(二)預後

對於蒼白密螺旋體感染越早治療,效果越好,發病早期經藥物治療預後較好。不經治療二期地方性梅毒可在6~9個月自愈。若病情發展到三期預後較差。

參看

關於「非性病性梅毒」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