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鈕菜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古鈕菜
Gǔ Niǔ Cài
別名 白花菜、扣子草、七粒扣、五地茄、烏疔草、耳墜仔、衣鈕扣、公炮草、五宅茄、烏點規、點規草
功效作用 清熱解毒利尿,散血,消腫。治痢疾淋病目赤,喉痛,疔瘡
英文名 all-grass of Shiningfruit Night-shade
始載於 南寧市藥物志
毒性  
歸經  
藥性
藥味

中藥大辭典》:古鈕菜

【出處】 《南寧市藥物志》

【拼音名】 Gǔ Niǔ Cài

【別名】 白花菜、扣子草(《廣州植物志》),七粒扣、五地茄、烏疔草、耳墜仔(《福建中草藥》)。

【來源】 為茄科植物少花龍葵全草。春、夏、秋採收。

【原形態】 一年生直立草本,有分枝,禿淨或近禿淨,高約1米。莖纖弱,綠色。單葉互生,卵形至矩圓形,長4~8厘米,先端漸尖,基部短尖。邊近全緣,或有不規則角狀的粗齒,質薄,上面深綠色,有小點,下面淡綠色,葉脈於葉背隆起;葉柄纖弱,長約1厘米。花序柄腋生,長1~2.5厘米,纖弱;花2~5朵,排列成傘形花序;萼綠色,5裂,裂片卵形;花冠白色,直徑6~8毫米;雄蕊5,著生於冠喉上,花藥粘合成一圓錐體,頂裂;子房2室,胚珠多數。果球形肉質,直徑約5毫米,幼時綠色,成熟後黑色。花期夏秋間。

【生境分布】 分布我國南方各地。

【性味】 《福建中草藥》:"微苦,寒。"

【功效與作用】 清熱解毒利尿,散血,消腫。治痢疾淋病目赤,喉痛,疔瘡

①《廣州植物志》:"清涼散熱,可治輕微的喉痛。"

②《南寧市藥物志》:"治眼紅腫痛痢疾。"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6錢(鮮者1~2兩);或搗汁服。外用:搗敷。

【附方】 ①治痢疾:鮮少花龍葵二至四兩。水煎服。

②治熱淋:鮮少花龍葵二至四兩,水煎服。

③治咽喉腫痛:鮮少花龍葵四至六兩。搗爛絞汁,調第二次米泔水,加鹽或醋少許,每次湯匙,日服三至四次。

④治高血壓病:鮮少花龍葵一至三兩。水煎服。如病人經常便溏者不宜服用。

⑤治疔瘡:鮮少花龍葵一至三兩。水煎服;另用鮮葉搗爛,蜜調敷患處。(選方出《福建中草藥》)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古鈕菜

【出處】 出自《南寧市藥物志》。

【拼音名】 Gǔ Niǔ Cài

【英文名】 all-grass of Shiningfruit Night-shade

【別名】 七粒扣、五地茄、烏疔草、耳墜仔、衣鈕扣、公炮草、五宅茄、烏點規、點規草、扣子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茄科植物少花龍葵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olanum photeinocarpum Nakamura et Odashima [S. nigrum L. var .parciflorum Liou]

採收和儲藏:春、夏、秋季採收,鮮用或晒乾。

【原形態】 一年生直立草本,高約1m。莖無毛或近於無毛。單葉互生;葉柄纖細,長1-2cm;具疏柔毛;葉片薄,卵形至卵狀長圓形,長4-8cm,2-4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下延至葉柄而成翅,邊緣微波狀或具不規則波狀粗齒,兩面均具疏柔毛。花主鄧近傘形,腋外生,纖細,著生花1-6朵;總花梗長1-2cm;花梗長5-8mm,花小;直徑約7mm;萼綠色,5裂,裂片卵形,具緣毛;花冠白色,筒部陷於萼內,5裂,裂片卵狀披針形;雄蕊5,著生於花冠喉上,花絲極短,花藥粘合成一圓錐體,頂裂;子房2室,胚球多數。漿果球狀,直徑約5mm,幼時綠色,成熟後黑色;種子近卵形,兩側壓扁,真微1-1.5cm。幾全年開花結果。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喜生長於溪邊、密林陰濕處或林邊荒地。

資源分布:分布於我國南方各地。

【性味】 味微苦;性寒

【功效與作用】 清熱解毒利濕消腫。主高血壓;痢疾;熱淋;目赤;咽喉腫痛;疔瘡癤腫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30g。外用:適量,搗敷衍;或絞汁塗。

【各家論述】 1.《廣州植物志》:清涼散熱,可治輕微的喉痛。

2.《南寧市藥物志》:治眼紅腫痛及痢疾。

【摘錄】 《中華本草》

關於「古鈕菜」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