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赤瓟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南赤瓟
Nán Chì Páo
別名 野冬瓜、球子蓮、地黃瓜、麻皮栝樓、野瓜蔞、烏瓜、苦瓜蔞、秦嶺赤瓟、野絲瓜、絲瓜南
功效作用 清熱解毒消食化滯。主痢疾腸炎消化不良腹脹悶;毒蛇咬傷
英文名  
始載於  
毒性  
歸經  
藥性
藥味

【拼音名】 Nán Chì Páo

【別名】 野冬瓜、球子蓮、地黃瓜麻皮栝樓、野瓜蔞、烏瓜、苦瓜蔞、秦嶺赤瓟、野絲瓜、絲瓜南

【來源】 藥材基源:為葫蘆科植物南赤瓟的根或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Thldiantha nudiflora Hemsl.

採收和儲藏:春、夏季采葉,鮮用或晒乾。秋後采根,鮮用或切片晒乾。

【原形態】 攀緣草本。根塊狀。莖有較深的棱溝,全株密被柔毛狀硬毛。葉柄粗壯,長3-10cm;葉片質稍硬,卵狀心形,或近圓心形,長5-15cm,寬4-12cm,先端漸尖或銳尖,邊緣具胼胝狀小尖頭的細鋸齒,基部彎缺,開放或有時閉合,上面深綠以,粗糙,且短而密的剛毛,背面色淡,密被淡黃色的柔毛。花雌雄異株雄花為總狀花序,多數花看生在化序軸的上部;花序軸纖細,長4-8cm,密被短柔毛;花梗纖細,長1-1.5cm;花萼密生淡黃色柔毛,花萼筒寬鐘形,上部寬5-6mm,裂片卵狀披針形,先端急尖,3脈;花冠黃色,裂片卵狀長圓形,長1.2-1.6cm,寬0.6-0.7cm,先端急尖或稍鈍,5脈;雄蕊5,著生在萼筒的檐部,花絲有微柔毛;雌花單生,花梗細,長1-2cm;花萼花冠同雄花,但花較大;子房狹長圓形,密被淡黃色柔毛,花柱粗短,自2mm處3裂,柱頭膨大,圓腎形,2淺裂;退化雄蕊5,棒狀。果梗粗壯,長2.5-5.5cm;果實長圓形,干後紅色或橘紅色,長4-5cm,徑3-3.5cm,先端稍鈍或有時漸狹,有時密生毛及不明顯的縱紋,後漸無毛。種子卵形或寬卵形,長5mm,寬3.5-4mm,厚1-1.5mm,先端尖,基部圓,表面有明顯的網紋,兩面稍稍拱起。春、夏開花,秋季果成熟。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900-1700m的山溝邊、林緣或山坡灌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於我國秦嶺及長江中下游以南各地。

【性狀】 性狀鑒別:根塊狀或塊片狀,灰棕色,去皮者色灰黃,有細縱紋,斷面纖維性。味淡微苦。

顯微特徵:根橫切面:韌皮部有少數石細胞群散在;石細胞多角形或近圓形,長達249μm,韌皮纖維束與木部纖維束排列較不規則,有時稍呈同心環狀。薄壁細胞有小方晶,長2-16μm,並含澱粉粒,單粒直徑可達96μm。

解離組織:1.木纖維長1425μm,一或兩端分叉,並有分隔纖維

2.導管群有導管可達16個,導管直徑可達285μm。

【性味】 味苦;性涼

【功效與作用】 清熱解毒消食化滯。主痢疾腸炎消化不良腹脹悶;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8g。外用:鮮品適量,搗敷。

【摘錄】 《中華本草》

關於「南赤瓟」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