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花芥
A+醫學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單花芥 | 中藥圖典 |
單花芥 Dān Huā Jiè |
|
---|---|
別名 | 無莖芥、高山辣根菜、高山無莖芥 |
功效作用 | 清熱解毒;止血;消腫。主溫熱病發熱;咳嗽;咯血;四肢浮腫;食物中毒;創傷出血 |
英文名 | |
始載於 | 《晶珠本草》 |
毒性 | |
歸經 | |
藥性 | 寒 |
藥味 | 辛 |
【出處】 本品系《晶珠本草》記載的索洛手扎之一種,稱索洛嘎保。歷史詳見索洛莫保(寬果叢菔)的記載。
附寬果叢菔 :《晶珠本草》記載:「索洛手扎,清肺熱,治肺熱病。共分為白、紫、紅三種」。《藍琉璃》記載:「紫色種,狀如白色種,莢果細,狀如蓮瓣,以色分種。治肺熱病。」《如意寶樹》記載:「索洛嘎保(白色種)生長在高山雪線之下。味苦,清肺熱,治熱病。」《圖鑑》記載:「索洛莫保(紫色種)葉白色帶紫色光澤,葉脆易
【拼音名】 Dān Huā Jiè
【別名】 無莖芥、高山辣根菜、高山無莖芥
【來源】 藥材基源:為十字花科植物單花芥的根或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egaeophyton scapiflorum(Hook.f.et Thoms.)Marq.et Shax[Cochlearia scapiflorum Hook.f.et Thoms.]
採收和儲藏:秋季採挖,去淨雜質,陰乾。
【原形態】 單花芥,多年生矮小叢生草本。植株光滑無毛。根粗壯,表面多皺縮,常具環紋,側根少數,纖維狀。莖極短縮,高5-15cm。葉多數,旋疊狀著生於基部,葉片一狀披針形或長匙形,長3-10cm,寬5-8mm,全緣或具稀疏淺齒,兩面光滑無毛;葉柄扁平,在基部擴大呈鞘狀。花大,單生於花葶上,花葶扁平,自莖基叢生,長2-10cm;萼片4,長卵形,長3-5mm,寬2-3mm,內輪2枚基部呈囊狀,具白色膜質邊緣;花瓣4,白色至淡藍色,寬倒卵形,基部稍具爪;雄蕊6,近等長,長4.5-5.5mm;雄蕊1,由2心皮組成,子房橢圓形,長3-3.5mm,寬約2.5mm,花柱細柱形,柱頭不明顯。短角果寬卵形,長4-5mm,寬3-3.5mm,扁平,肉質,冰開裂,邊緣具窄翅。種子5每賓至如歸2行,扁圓形,褐色,長1.8-2mm,寬約1.5mm。花、果期6-9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3500-5400m的山坡潮濕地、高山草地、林內水溝邊和流水灘地。
資源分布:分布於青海、四川西南部、雲南西北部及西藏。
【性狀】 性狀鑒別,根略呈圓柱形,表面皺縮具環紋。莖長5-15cm,少分枝。葉著生於莖基,多皺縮,展開後葉片線狀披針形,長3-10cm,寬4-8mm,全緣;葉柄較寬,基部成鞘狀抱莖。花葶叢生,可見類白色的花或短角果。短角果近卵形,長4-5mm,邊緣具窄翅。種子扁圓形,褐色,長1.8-2mm,子葉2片,肥厚,富油性。味辛辣。
【性味】 味辛;辛;性寒
【功效與作用】 清熱解毒;止血;消腫。主溫熱病發熱;咳嗽;咯血;四肢浮腫;食物中毒;創傷出血
【用法用量】 內服:研末,3-6g;亦可煎湯服。外用:適量,研末敷。
【製劑】 散劑。
【附方】 草烏100g,翼首草20g,藏木香200g,力嘎都60g,莪大夏200g,無莖薺60g,訶子200g,洪連40g,安息香100g。以上共研細粉,有特異臭氣,味苦、澀、微麻。清瘟解熱;用於時行感冒引起的肺部疼痛及瘟疫病引起的發燒。
【摘錄】 《中華本草》
|
關於「單花芥」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