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胃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中醫基礎理論》 >> 臟象 >> 六腑 >> 胃
中醫基礎理論

中醫基礎理論目錄

胃是腹腔中容納食物的器官。其外形屈曲,上連食道,下通小腸。主受納腐熟水谷,為水谷精微之倉、氣血之海,胃以通降為順,與脾相表裡,脾胃常合稱為後天之本。胃與脾同居中土,但胃為燥土屬陽,脾為濕土屬陰。

(一)胃的解剖形態

1.胃的解剖位置:胃位於膈下,腹腔上部,上接食道,下通小腸。胃腔稱為胃脘,分上、中、下三部:胃的上部為上脘,包括賁門;下部為下脘,包括幽門;上下脘之間名為中脘。賁門上接食道,幽門下接小腸,為飲食物出入胃腑的通道。

2.胃的形態結構:胃的外形為曲屈狀,有大彎小彎。如《靈樞.平人絕谷》說:屈,受水谷,,其胃形有大彎小彎」。《靈樞.腸胃》又說:「胃纖曲屈」。

(二)胃的生理功能

1.胃主受納水谷:受納是接受和容納之意。胃主受納是指胃接受和容納水谷的作用。飲食人口,經過食道,容納並暫存於胃腑,這一過程稱之為受納,故稱胃為「太倉」、「水谷之海」。「人之所受氣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之海也」(《靈樞.玉版》)。

「胃司受納,故為五穀之府」(《類經.臟象類》)。機體的生理活動和氣血津液化生,都需要依靠飲食物的營養,所以又稱胃為水谷氣血之海。胃主受納功能是胃主腐熟功能的基礎,也是整個消化功能的基礎。若胃有病變,就會影響胃的受納功能,而出現納呆厭食、胃脘脹悶等症状

胃主受納功能的強弱,取決於胃氣的盛衰,反映於能食與不能食。能食,則胃的受納功能強;不能食,則胃的受納功能弱。

2.胃主腐熟水谷:腐熟是飲食物經過胃的初步消化,形成食糜的過程。胃主腐熟指胃將食物消化為食糜的作用。「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難經.三十一難》)。胃接受由口攝人的飲食物並使其在胃中短暫停留,進行初步消化,依靠胃的腐熟作用,將水谷變成食糜。飲食物經過初步消化,其精微物質由脾之運化而營養周身,未被消化的食糜則下行於小腸,不斷更新,形成了胃的消化過程。如果胃的腐熟功能低下,就出現胃脘疼痛、噯腐食臭等食滯胃脘之候。

胃主受納和腐熟水谷的功能,必須和脾的運化功能相配合,才能順利完成。所以說:「脾,坤土(坤與乾對,坤為陰,乾為陽——作者注)也。坤助胃氣消腐水谷,脾氣不轉,

則胃中水谷不得消磨」(《註解傷寒論》)。脾胃密切合作,「胃司受納,脾司運化,一納一運」

(《景岳全書.飲食》),才能使水谷化為精微,以化生氣血津液,供養全身,故脾胃合稱為後

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飲食營養和脾胃的消化功能,對人體生命和健康至關重要。所以

說:「人以水谷為本,故人絕水谷則死」(《素問.平人氣象論》)。

中醫學非常重視「胃氣」,認為「人以胃氣為本」。胃氣強則五臟俱盛,胃氣弱則五臟俱衰,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所謂胃氣,其含義有三:其一,指胃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胃為水谷之海,有受納腐熟水谷的功能,又有以降為順,以通為用的特性。這些功能和特性的統稱,謂之胃氣。由於胃氣影響整個消化系統的功能,直接關係到整個機體的營養來源。因此,胃氣的盛衰有無,關係到人體的生命活動和存亡,在人體生命活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所以在臨床治病時,要時刻注意保護胃氣。其二,指脾胃功能在脈象上的反映,即脈有從容和緩之象。因為脾胃有消化飲食,攝取水谷精微以營養全身的重要作用,而水谷精微又是通過經脈輸送的,故胃氣的盛衰有無,可以從脈象表現出來。臨床上有胃氣之脈以和緩有力,不快不慢為其特點。其三,泛指人體的精氣。「胃氣者,谷氣也,榮氣也,運氣也,生氣也,清氣也,衛氣也,陽氣也」(《脾胃論.脾胃虛則九竅不通論》)。

胃氣可表現在食慾、舌苔、脈象和面色等方面。一般以食慾如常,舌苔正常,面色榮潤,脈象從容和緩,不快不慢,稱之為有胃氣。臨床上,往往以胃氣之有無作為判斷預後吉凶的重要依據,即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所謂保護胃氣,實際上保護脾胃的功能。臨證處方用藥應切記「勿傷胃氣」,否則胃氣一敗,百藥難施。

(三)胃的生理特性

1.胃主通降:胃主通降與脾主升清相對。胃主通降是指胃髒的氣機宜通暢、下降的特性。「凡胃中腐熟水谷,其滓穢自胃之下口,傳人於小腸上口」(《醫學入門.臟腑》)。飲食物人胃,經過胃的腐熟,初步進行消化之後,必須下行入小腸,再經過小腸的分清泌濁,其濁者下移於大腸,然後變為大便排出體外,從而保證了胃腸虛實更替的狀態。這是由胃氣通暢下行作用而完成的。故曰:「水谷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素問.五臟別論》)。「胃滿則腸虛,腸滿則胃虛,更虛更滿,故氣得上下」(《靈樞.平人絕谷》。)所以,胃貴乎通降,以下行為順。中醫臟象學說以脾胃升降來概括整個消化系統的生理功能。胃的通降作用,還包括小腸將食物殘渣下輸於大腸和大腸傳化糟粕的功能在內。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脾升胃降,彼此協調,共同完成飲食物的消化吸收。

胃之通降是降濁,降濁是受納的前提條件。所以,胃失通降,可以出現納呆脘悶、胃脘脹滿或疼痛、大便秘結等胃失和降之證,或噁心嘔吐呃逆噯氣胃氣上逆之候。脾胃居中,為人體氣機升降的樞紐。所以,胃氣不降,不僅直接導致中焦不和,影響六腑的通降,甚至影響全身的氣機升降,從而出現各種病理變化。

2.喜潤惡燥:喜潤惡燥是指胃喜於滋潤而惡於燥烈的特性。中醫運氣學說認為:風寒熱火濕燥六氣分主三陰三陽,.即風主厥陰,熱主少陰,濕主太陰,火主少陽,燥主陽明,寒主太陽。三陰三陽之氣又分屬五運,即厥陰風氣屬木,少陰熱氣屬君火,少陽火氣屬相火,太陰濕氣屬土,陽明燥氣屬金,太陽寒氣屬水。「陽明之上,燥氣主之」(《素問.天元紀大論》),此為六氣分陰陽,即燥主陽明,指運氣而言。人與天地相應,在人體,陽明為六經之陽明經,即足陽明胃經手陽明大腸經。胃與大腸皆稟燥氣,「人身稟天地之燥氣,於是有胃與大腸,二者皆消導水谷之府,惟其稟燥氣,是以水人則消之使出,不得停胃」(《傷寒論淺注補正.卷二》)。火就燥,水就濕,陽明燥土必賴太陰濕土以濟之,則水火相濟,陰陽平衡,胃能受納,腐熟水谷而降濁。故曰:「胃與大腸,在天屬申酉二辰,申當坤方屬土,酉當兌方屬金,在四時當七八月,為燥金用事之候。蓋天地只是水火二氣化生萬物,水火相交,則蒸而為濕,濕與燥交,乃水火不變之氣也。火不蒸水,則雲雨不來,水不濟火,則露降不降」(《傷寒論淺注補正.卷二》)。概言之,胃喜潤惡燥的特性,源於運氣學說中的標本中氣理論,即「陽明之上,燥氣主之,中見太陰」(《素問.天元紀大論》)。胃稟燥之氣化,方能受納腐熟而主通降,但燥賴水潤濕濟為常。所謂「惡燥」,惡其太過之謂。「喜潤」,意為喜水之潤。胃稟燥而惡燥,賴水以濟燥。故曰:「胃喜柔潤」,「陽明燥土,得陰自安」(《J臨證指南醫案.卷二》)。胃之受納腐熟,不僅賴胃陽的蒸化,更需胃液的濡潤。胃中津液充足,方能消化水谷,維持其通降下行之性。因為胃為陽土,喜潤而惡燥,故其病易成燥熱之害,胃陰每多受傷。所以,在治療胃病時,要注意保護胃陰,即使必用苦寒瀉下之劑,也應中病即止,以祛除實熱燥結為度,不可妄施苦寒以免化燥傷陰。

總之,胃喜潤惡燥之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胃以陽體而合陰精,陰精則降」(《四聖心源》)。胃氣下降必賴胃陰的濡養;二是胃之喜潤惡燥與脾之喜燥惡濕,陰陽互濟,從而保證了脾升胃降的動態平衡

參看

32  | 小腸 32
關於「中醫基礎/胃」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