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小腸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中醫基礎理論》 >> 臟象 >> 六腑 >> 小腸
中醫基礎理論

中醫基礎理論目錄

小腸居腹中,上接幽門,與胃相通,下連大腸,包括迴腸空腸十二指腸。主受盛化物和泌別清濁。與心相表裡,屬火屬陽。

(一)小腸的解剖形態

1.小腸的解剖位置:小腸位於腹中,上端與胃相接處為幽門,與胃相通,下端與大腸相接為闌門,與大腸相連,是進一步消化飲食的器官。小腸與心之間有經絡相通,二者互相絡屬,故小腸與心相為表裡。

2.小腸形態結構:小腸呈紆曲迴環迭積之狀,是一個中空的管狀器官。「小腸附後脊,左環回周迭積,其注於迴腸(即大腸)者,外附於臍上,回運環十六曲」(《靈樞.腸胃》)。

小腸包括迴腸、空腸和十二指腸。

(二)小腸的生理功能

1.主受盛化物:小腸主受盛化物是小腸主受盛和主化物的合稱。受盛,接受,以器盛物之意。化物,變化、消化、化生之謂。小腸的受盛化物功能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小腸盛受了由胃腑下移而來的初步消化的飲食物,起到容器的作用,即受盛作用;二指經胃初步消化的飲食物,在小腸內必須停留一定的時間,由小腸對其進一步消化和吸收,將水谷化為可以被機體利用的營養物質,精微由此而出,糟粕由此下輸於大腸,即「化物」作用。在病理上,小腸受盛功能失調,傳化停止,則氣機失於通調,滯而為痛,表現為腹部疼痛等。如化物功能失常,可以導致消化、吸收障礙,表現為腹脹腹瀉便溏等。

2.主泌別清濁:泌,即分泌。別,即分別。清,即精微物質。濁,即代謝產物。所謂泌別清濁,是指小腸對承受胃初步消化的飲食物,在進一步消化的同時,並隨之進行分別水谷精微和代謝產物的過程。分清,就是將飲食物中的精華部分,包括飲料化生的津液和食物化生的精微,進行吸收,再通過脾之升清散精的作用,上輸心肺,輸布全身,供給營養。別濁,則體現為兩個方面:其一,是將飲食物的殘渣糟粕,通過闌門傳送到大腸,形成糞便,經肛門排出體外;其二,是將剩餘的水分經腎臟氣化作用滲入膀胱,形成尿液,經尿道排出體外。「膀胱與腎為表裡,俱主水,水入小腸,下於胞,行於陰,為溲便」(《諸病源候論.諸淋候》)。因為小腸在泌別清濁過程中,參與了人體的水液代謝,故有「小腸主液」之說。所以張景岳說:「小腸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谷而分清濁,水液由此而滲入前,糟粕由此而歸於後,脾氣化而上升,小腸化而下降,故曰化物出焉」(《類經.臟象類》)。

小腸分清別濁的功能正常,則水液和糟粕各走其道而二便正常。若小腸功能失調,清濁不分,水液歸於糟粕,即可出現水谷混雜,便溏泄瀉等。因「小腸主液」,故小腸分清別濁功能失常不僅影響大便,而且也影響小便,表現為小便短少。所以泄瀉初期常用「利小便即所以實大便」的方法治療。

小腸的受盛化物和泌別清濁,即消化吸收過程,是整個消化過程的最重要階段。在這一過程中,食糜進一步消化,將水谷化為清(即精微含津液)和濁(即糟粕,含廢液)兩部分,前者賴脾之轉輸而被吸收,後者下降入大腸。小腸的消化吸收功能,在臟象學說中,往往把它歸屬於脾胃納運的範疇內。脾胃納運功能,實際上包括了現代消化生理學的全部內容,以及營養生理學的部分內容。故曰:「人納水谷,脾化精微之氣以上升,小腸化糟粕傳於大腸而下降」(《醫原》)。所謂「脾化精微之氣以上升」,實即小腸消化吸收的功能。所以,小腸消化吸收不良之候,屬脾失健運範疇之內,多從脾胃論治

(三)小腸的生理特性

小腸具升清降濁的生理特性:小腸化物而泌別清濁,將水谷化為精微和糟粕,精微賴脾之升而輸布全身,糟粕靠小腸之通降而下傳人大腸。升降相因,清濁分別,小腸則司受盛化物之職。否則,升降紊亂,清濁不分,則現嘔吐、腹脹、泄瀉之候。小腸之升清降濁,實為脾之升清和胃之降濁功能的具體體現。

參考

32  | 大腸 32
關於「中醫基礎/小腸」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非常感謝貴資料提供者!!

--61.146.42.238 2013年6月21日 (五) 15:45 (CST)

留言: 非常感謝次資料提供者,非常有用!!希望未來越來越多的人從此得到幫助! 謝謝了。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