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膀胱
醫學電子書 >> 《中醫基礎理論》 >> 臟象 >> 六腑 >> 膀胱 |
中醫基礎理論 |
|
膀胱又稱淨腑、水府、玉海、脬、尿胞。位於下腹部,在臟腑中,居最下處。主貯存尿液及排泄尿液,與腎相表裡,在五行屬水,其陰陽屬性為陽。
(一)膀胱的解剖形態
1.膀胱的解剖位置:位於下腹部,居腎之下,大腸之前。在臟腑中,居於最下處。
2.膀胱的形態結構:膀胱,為中空囊狀器官。其上有輸尿管,與腎臟相通,其下有尿道,開口於前陰,稱為溺竅。
(二)膀胱的生理功能
1.貯存尿液:在人體津液代謝過程中,水液通過肺、脾、腎三髒的作用,布散全身,發揮濡潤機體的作用。其被人體利用之後,即是『「津液之餘」者,下歸於腎。經腎的氣化作用,升清降濁,清者迴流體內,濁者下輸於膀胱,變成尿液。所以說:「津液之餘者,入胞脬則為小便」,「小便者,水液之餘也」(《諸病源候論.膀胱病候》),說明尿為津液所化。小便與津液常常相互影響,如果津液缺乏,則小便短少;反之,小便過多也會喪失津液。
2.排泄小便:尿液貯存於膀胱,達到一定容量時,通過腎的氣化作用,使膀胱開合適度,則尿液可及時地從溺竅排出體外。
(三)膀胱的生理特性
膀胱具有司開合的生理特性。膀胱為人體水液匯聚之所,故稱之為「津液之腑」、「州都之官」。膀胱賴其開合作用,以維持其貯尿和排尿的協調平衡。
腎合膀胱,開竅於二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然腎氣足則化,腎氣不足則不化。人氣不化,則水歸大腸而為泄瀉。出氣不化,則閉塞下焦而為癃腫。小便之利,膀胱主之,實腎氣主之也」(《筆花醫鏡》)。膀胱的貯尿和排尿功能,全賴於腎的固攝和氣化功能。所謂膀胱氣化,實際上,屬於腎的氣化作用。若腎氣的固攝和氣化功能失常,則膀胱的氣化失司,開合失權,可出現小便不利或癃閉,以及尿頻、尿急、遺尿、小便不禁等,故曰:「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尿」(《素問.宣明五氣篇》)。所以,膀胱的病變多與腎有關,臨床治療小便異常,常從腎治之。
參考
大腸 | 三焦 |
關於「中醫基礎/膀胱」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